阅读历史 |

第156章 豆芽风波(1 / 2)

加入书签

那敲锣的差人走遍了村里的每一条街道,就被王举人的管家请去喝茶。里正,还有两个颇有声望的王氏族人也去了王举人。大家站在门口,都没有回屋,他们在等。

连蔓儿听着大家伙的议论,才知道,方才那个敲锣的,是县衙派下来,到各个村镇通知,皇后娘娘死了。乡村人家,除了一日三餐、柴米油盐,甚少去关心什么国家大事,当然,他们也没什么渠道知道什么国家大事。只有在有重大事情发生,需要每个老百姓都知道的时候,县里就会打发差人下来,以这种方式通知。

而采用这种方式,更主要的是县官要表达对所通知的事情的重视。普通百姓并没有太多的见识,他们一般会听里正的,以里正、还有士绅大户为榜样。

连蔓儿仔细想了想,皇后死了,应该是有严格的礼製规矩,比如要服丧多少天,禁止宴乐等等。不过那应该只针对那些为官做宰的人,还有京城的百姓。他们这里山高皇帝远,他们又是平头百姓,别说是皇后,就是皇帝死了,对他们的影响也应该并不大。

过了约有两盏茶的功夫,里正就从王举人家中出来,大家伙都围了上去。

“……都别穿颜色衣裳了,这个月要嫁闺女,娶媳妇的,都把日子推一推……”里正提高了嗓门道。

“以前好像没要求这么严啊,家闺女、娶媳妇都不让了?”一个上了年纪的老者道。

“不是不让,就让你往后推一个月。”里正说到这,就压低了声音。“这位皇后娘娘姓沈,是咱们府城沈府的姑奶奶。”

连蔓儿心中一动,这刚过世的皇后是沈家的人,不知道和沈六、沈小胖是怎么称呼。许是看多了宫斗剧的缘故,连蔓儿不禁地担心。这位皇后娘娘的死,不会有什么内情吧,会不会对沈六和沈小胖有什么影响?什么呼啦啦大厦倾之类的。

“蔓儿。别在风口里站着了,咱回屋。”张氏的声音道。

连蔓儿抬头一看,街上虽然还有不少人。但大多数的人已经各回各家了。连蔓儿暗自摇头。心道,连蔓儿啊,连蔓儿,你这算不算是咸吃萝卜淡操心。京城、朝政、皇后、沈家、沈六还有沈小胖,这些与你的距离是十万八千里,就是真的有什么,与你又有什么关系,你又能做些什么那。过好眼前的日子。才是你最该用心的。

“蔓儿,还愣着干啥?”张氏见连蔓儿站着不动,就走过来。

“娘。我担心,这对咱卖酸菜有影响不?”连蔓儿跟着张氏回屋。小声问道。

“不碍事。”张氏很笃定地说道,“我小时候听你姥爷说过,是你姥爷的爷爷那个时候,要是皇帝、皇后、太后没了,就要罢市三天。后来的皇帝为老百姓着想,说罢市了,大家伙都不方便,就把这条给取消了。”

连蔓儿正和张氏说话,就见五郎和小七从外面蹬蹬蹬跑了进来。

“你俩干啥去了,在人群里一转眼,你俩就没影了?”张氏问。

“娘,我们就到王举人家门口看看。”五郎道,“他们家门口的红灯笼摘了,换了白灯笼,红对联也用白布遮了,我看他们家人来来回回地忙,拿了好多白布,好像要带孝。”

王家有举人的功名在身上,沈皇后又是出自沈家的,王家做出这样的举动来,也并不让人吃惊。

…………

连蔓儿想的并不错,这件事似乎对他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很小。乡村人家,每天都是粗茶淡饭,粗布衣裳,听戏、游乐这种事情很多人一辈子都没做过,他们只要按平常那样生活就可以了。

这一天,连蔓儿和连枝儿在炕上放了桌子,准备了笔墨纸砚,正在聚精会神地写大字。就听外面脚步声响,何氏端了个小笸箩挑门帘走了进来。

“哎呦妈呀,蔓儿和枝儿这是准备考秀才,学你大伯呢吧。”何氏瞧着连枝儿和连蔓儿哈哈地大笑起来。

谁都知道,女人是不能参加科举的,何氏这是在笑话她们两个。

“二伯娘,你找我娘有事啊?我娘在作坊里干活那。”连蔓儿隻当听不出何氏语气中的嘲笑意味。

“不用找你娘。”何氏走过来,一屁股坐到炕上,“枝儿啊,你们家不是发豆芽了吗,给俺弄点,晌午加个菜。”

天越来越冷,能吃的蔬菜只有白菜一种,连蔓儿私底下抱怨了一次,被张氏听到了。张氏在娘家时,跟李氏学会了如何发豆芽。她就舀了点黄豆,自家发了几斤豆芽。连蔓儿见张氏的豆芽发的齐齐整整,就喜出望外。一盘子豆芽,或是炒,或是凉拌,都是极好的菜肴,一家人吃了几顿,就吃完了,张氏接着又发了几斤。

何氏闻到了味,就时常来要,说是给连老爷子加菜,私底下,却有好几次将豆芽偷偷地送去了西村。

“二伯娘,早上我娘给我奶送豆芽了,起码够吃好几顿的,你怎又来要?”连蔓儿就道。

“就你这丫头死硬,你姐都没说话。一点破豆芽,值个啥,你还舍不得?俺是你长辈。”何氏就白了连蔓儿一眼。死硬是他们这里的土话,就是小气的意思。

“二伯娘,你说蔓儿,就是说我。”连枝儿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