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五四八章 不孤单(3 / 4)

加入书签

,不过这一次要投子刊。领导就问影响英子多少呀?同行们互相捧场,比主刊还高呢。

本科的所谓论文都还没着落的杨景行,脚都缩到椅子下面去了。

回想自己求学那会一个二作都算突破开创,领导对现况充满了激昂,他相信对浦海和中国的高校而言那些期刊不仅不再高不可攀,以后还会家常便饭。当然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口号喊得再响都没用,还得一步一个脚印去走,所以今天这个座谈会的主要目的是听取大家对浦海高校的科研现况有什么宝贵建议。

领导说得挺谦虚:“让我这个逃兵有机会再为科研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努力。”

本来比较热烈的气氛突然冷了,没人为领导捧场。

陈副市长笑着鼓励大家:“今天我们畅所欲言,可以从大局着眼,也可以不拘小节,”

这么多青年科研人依然没头绪的样子,之前陪副市长说话的那位年纪更长的领导脸上的期许都变成督促了,还好在还不算尴尬的时候先前喊市长好的那个起身了,背影和声腔都气度不凡:“陈副市长您好,我叫全石歧,是浦海交通大学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

陈副市长喜上眉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全石歧同志”

人家也是搞文科的,不过三十出头就出版了论述国家经济文化建设成就的著作,还被副市长拜读而且评价“角度和观点新颖”并推荐有兴趣的可以读一读。

虽然得到领导的表扬肯定,但这位浦海市杰出青年还是要把自己的成果全面充分谦虚一番,然后就触景生情要从科研的角度就今天这场座谈会谈一谈自己对中国特色的理解。

题目不小呀,副市长让杰出青年坐着讲,自己带个头,于是台上另外四人也前后左右摆好椅子和拉开笔记架势。

杰出青年实至名归,口才出众滔滔不绝,思路清晰思想明确,越抒发状态越好甚至开始辅以肢体语言。这么打动人心的演讲真该去台上展示,也免得前排人要回头对演说家刮目相看而后排的只能欣赏背影。

不过可能是因为已经看过著作还是平时见多了高水平,领导们没有像蹲实验室的科研人员那么入胜,听了几分钟后,副市长还对演说者把在座各位定义为“先富起来的一批人”的精彩论述进行了补充,认为共同富裕除了道德责任之外也需要合理制度的运行,大家在实际工作中有没有相关的感受想法分享?

领导指的是制度方面吗?这谁有资格感想呢?不少的目光聚集在了几位最为功成名就的大佬身上,可是大佬们都是洗耳恭听的架势。

副市长又亲自带头,深沉回想他的求学时期,国际上风云变幻国内也波涛汹涌,生物个体都会审视自己的生存环境

领导也年轻过,曾经也针砭时事捶胸顿足大失所望,更多是激情豪迈豪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不过这领导可能有点小心眼,不然不会把二十年前跟人争电脑的鸡毛蒜皮闹记在心间。

副市长还点名观众席中仅有的一位北大校友,认识得很套近乎,勉强从彼此相差了十多年的体验中找点共同语言。

获得南洋理工电子工程学博士学位如今在复旦主攻什么mems的北大校友被副市长的佩服加羡慕急得抓耳挠腮支支吾吾,口不择言了:“不算前沿,我反而认为相对还比较落后。”

副市长愿闻其详,落后体现在那些方面?什么原因造成的?

这位科学家还真就一五一十,首先自己的专业细分主要有那几个领域,有些什么样的技术指标,他所知的国际先进到了什么水平

台上领导都听得求知若渴,不过看他们只敢在一些耳熟的词句上稍稍点头的样子,估计也跟杨景行一样是满头雾水。

“落后的一部分原因是起步晚”,这话大家都听明白了,副市长赶紧借题发挥几句,再问校友目前的具体研究项目是什么?有没有什么困难?

科学家犹豫出一些尴尬:“这个不能说。”

在座大部分科学家好像都没怎么意外,倒是副市长连连点头还道歉自己把这事给忽略了,赶紧补充说明不仅科研项目甚至一些人的身份信息都比较敏感,不过这也一定程度说明科研事业中的青年人队伍已经能独当一面。

可能是感受到了的领导的平易近,接下来一个来自交大从事什么超支化聚合物研究的女科学家主动发言,说她并非针对复旦同行,而是从自己的工作中深切感受到了很多“没必要的保密”造成的种种负面影响总之科研应该尽可能开放。

副市长边倾听边做笔记,然后谨慎认为发言人的观点听起来有一定道理,可是在他早年短暂的科研生涯中并没多少这方面的体会,所以鼓励大家一起讨论。透明共享什么的在科研中好像真的比较重要,陆续有人尝试发表个人看法,座谈会局面也慢慢打开了。

先后听记了七八个人青年科学家总体来说也不怎么深入和系统甚至观点都不太统一的发言后,副市长努力从自己的本子中梳理东西,先肯定了大家的诉求充分说明了国家科研事业的进步,再提了一些针对性的问题,而且恭敬地请几位“大佬”发表看法。

大佬就是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