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朱元璋的血脉传承(3 / 3)
好判,当事人就在牢里等着吧。
至于等多久,这就看案子的案情什么时候清晰了,真相大白了,再来决定是判怎样的刑罚。
古代刑律对于蹲牢房的时间并没有一个严格的规定,有些得罪人的倒霉蛋,可能就会在牢里蹲一辈子,而他们坐牢的理由其实就是待审,不审不判就永远是待审状态。
对于李氏这样的妇人,判案确实很棘手。
符合她的刑罚,要么就是无罪释放,要么就是流放或赐死。
各中的重点就在于情和法之间的分寸把握。
李氏杀子,是因为对丈夫的深爱,已经凌驾到了母爱之上。
这样坚贞的情感,显然引起了朱元璋的共鸣,当初的大妹子为了他,何尝不是连自身都不顾了。
在听到这个案子的时候,朱元璋就不由想起了曾经,那个最关键的时候。
是朱元璋在加入起义军后,遇到的生死危机。
那是朱元璋受到猜忌被关押,连吃食都是问题的时候,是马皇后忍受饥饿,节食给朱元璋吃,得以存活。
而后更是为了一口吃的,去厨房帮忙,趁人不备她将一张刚刚出锅的烙饼贴在胸口,用衣襟掩饰起来,并带给了朱元璋。
当她从胸前取下这块烙饼的时候,已经是被烫出了一个焦疤。
彼时李氏的情感,虽有些扭曲,但对丈夫的这种爱,得到了朱元璋认同。
最后,朱元璋赦免了李氏的罪过。
早朝过后,华盖殿中。
朱元璋对朱英问道:“大孙,是否认为刚才的案子,咱的定夺,有些使得大明律法的威严,受到了侵犯。”
在这个问题上,朱英确实不知道,该是如何回答。
朱元璋显然也没有追根问底的意思,而是说道。
“前唐时期,武则天碰到这样的案子,于官员劝说下,最后还是将其赐死,而今日早朝,咱将其无罪释放,却无官员上奏。”
“大孙莫非以为,朝中的大臣们,是不知道前唐时期,武则天定案的典故吗。”
“不,恰恰相反,朝中的大臣们,至少有过半都读过,然而在今日,却无人提起这个事情。”
“大孙,你可知道是为什么嘛?”
朱英轻轻摇头。
朱元璋缓缓说道:“因为咱是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大明的律法,是咱定下的,是为了体现咱的意志。”
“大臣们知道这个典故,却不敢提,是因为他们知道,咱也读过这个典故。却还是将其赦免了。”
“咱赦免了李氏,看似大明的律法受到了侵犯,然而终其缘故,终究是咱的定夺。”
“能够赦免李氏者,也唯有咱,除了咱以外,任何人都没有这个权力。”
“大孙可是明白了咱的意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