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75章:尽诛九族(大章求保底月票)(3 / 5)

加入书签

造英雄,蒙元的溃散,和他们对汉人的暴虐,还有不断压制的愤怒,有着离不开的干系。

朱元璋曾经打着重开日月大宋天的名义,也是号召天下百姓的跟从。

从大孙这里,他看到了不一样的角度,那就是以邸报为引,大面积操控天下舆论,或者说:民心。

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朱元璋自然非常清楚。

也就是为什么他要定下儒家思想为主流,大力宣扬忠君爱国思想。

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不仅仅是在形式制度上,包括思想,也非常的重要。

目前大明的四书五经,儒家思想,很多都是经过朱元璋的亲自修订,像是什么民为贵,君为轻的,早就被移除了。

在科举考试的内容限定死了的情况下,读书考科举就是主动去迎合思想统一,不去迎合,就一辈子做人下人吧。

相对的,所有的官学、私学,全部也都只教授儒家的“四书五经”。

这就是八股取士带来的效果。

朱英另辟的科举之路,其实在原则上,也没有撼动八股取士。

因为朱英给予的,主要是以吏为主,以生活,技艺为主。

俸禄丰厚,但没什么权力可言,真正从官,还是得去学目前正统儒家学说。

而朱元璋意识到,现在大孙所提出的低廉邸报,就是从更加深入化的角度,去控制整个大明百姓的思想。

不仅仅针对于读书人,哪怕是普通百姓,也能有很大的影响。

这个中的关键,就是售价。

大孙方才提出的邸报售价,仅仅只有三文钱一张。

这个价格,哪怕是地主家的长短工,甚至包括佃农,都是能够买得起的。

仔细想去,这些邸报作为书籍,甚至很有可能为更多的百姓,带来识字的可能。

目前大明想要识字,书籍是不可避免需要购置的,但一本书的价格,往往非常昂贵。

哪怕是最为启蒙的书籍,也是以贯钞计算。

这就导致哪怕想要识字的百姓,也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因为他们连看到字的几率都不大。

邸报一出,这个概念就不同了。

首先是邸报的上的内容,在百姓们去学习的过程中,无疑会被一直深化,影响。

后世有言,当一句话天天都被提及的时候,就会生生的刻在脑子里。

这些因为邸报学习而有识字能力的百姓,他们对于整个大明的忠诚,将会变得非常之坚固。

并且在往后不管是招收更方面人才的时候,培养起来也更为方便迅速。

“办,必须要办,且不能小办,得大办,咱看呐,邸报这块,得形成章程,任何人都不得阻碍邸报的传播,要让这邸报,哪怕是身处边疆的百姓,都能拿到。”

朱元璋想明白了,想清楚后,大声说道。

这其中的一些东西,琢磨起来,完全是在不断的稳固整个大明江山,比之科举,更加重要。

这也就意味着极有可能,当大明有难时,振臂一呼,四方响应,八面云从。

如此民心,可堪大用。

“大孙,你这脑袋瓜子怎么长的,古往今来,天资聪慧者如过江之鲫,浩瀚无垠,可却从来没有谁,提出过真正的把控民心,而是防之又防。”

“到了大孙这里,都玩出了这般花样。”

朱元璋赞赏道。

邸报很早就有了,在宋朝时候,就比较流行,但从来没有谁说利用邸报去影响民心。

这样的思维角度,属实新奇。

朱英笑了笑。

这就是格局眼光的不同,在后世因为时代的推进,民智的开放,对于宣传极为重视。

大明无独有偶,宋朝国弱,政策不行,底层百姓犹如牛羊,苦不堪言,即便有所影响也没多大用处。

甚至皇帝的谕旨,连汴京都很难出去。

且那个时候虽有活字印刷,但不受重视,包括现在大明的邸报,都不是印刷,而是以手抄为主。

这就造成了价格的相差,只能在乡绅官员,勋贵大户之间流行起来。

而蒙元,就更不用说了。

入主中原,向来是以武力镇压为主,百姓们想什么,那些蒙古贵族会有人在乎?

不听话,鞭打便是。

奴隶还能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对主人的不敬。

直到大明,现在高产粮出,国库充盈,前有朱元璋义务教育的开办,现在朱英学堂的出现。

加上活字印刷技艺的成熟,造纸业的兴盛,低廉的纸张价格。

最后还得加上明代的兴盛,一大批以此为业的说书人出现,对于加强宣传的助力。

等等一系列的条件极为具备,所以才能达成此事。

换作往前任何一个朝代,都是难以办到。

朱英做的,只是在合适的时机,提出了合适的安排。

“爷爷,大明的威严,在于强军,邸报只是辅助,所谓弱国无外交,想要大明长盛久治,以孙儿看来,还需是武力守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