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三十四章 噶尔崛起(1 / 2)
两人心思各异,但目的却是一样的:查明“王幢军”之所在,使其难以行使“奇兵”之战略,只要唐军予以防备、针对布置,正面硬撼的情况下,两人都认为“王幢军”必无胜算。
即便“王幢军”再是精锐、悍勇,哪怕是以一当十,在不能完成某些战略任务的情况下,单只凭借一腔血勇,终究也是个全军覆没之结局,不可能扭转局势,转败为胜。
长孙冲按捺着心中兴奋,叮嘱道:“世子还应继续探查,务必完全摸清‘王幢军’之虚实才好。既然令尊已然将‘王幢军’交付给渊男建统御,其心意已然明了,世子切莫再心存侥幸。在下立即给家父写信告知此事,启禀陛下。陛下素来宽宏,定然不吝赏赐,还望世子再接再厉,吾等一同立下不世之功,尽皆得偿所愿。”
若说之前渊男生对于同长孙冲暗中合谋出卖平穰城之防务还有些心存愧疚,眼下确实半点都不觉得了。
既然父亲要将自己废黜,扶立二弟成为世子,根本不管自己的死活,那自己又何必惦念着所谓的忠孝?
你们想让我死,我总不能引颈就戮吧?
当即颔首道:“大郎放心,渊男建那个混账有勇无谋,蠢得厉害,必能从其身上查明‘王幢军’之虚实。”
长孙冲:“……”
都挺蠢的。
……
渊男生信誓旦旦的表示定然能够查明“王幢军”的虚实,而后告辞离去。
长孙冲坐在那里沉思许久,将茶水喝完,起身来到一侧的墙壁上看着平穰城的简易防御舆图,摇了摇头。
这舆图乃是渊盖苏文组织高句丽朝中能人绘制而成,但是比起父亲交给自己的平穰城舆图,无论清晰度亦或是准确率、比例的换算,差了不是一点半点。
谁能想到,唐军绘制的平穰城舆图,比高句丽自己绘制得更好?
而大唐的所有军事舆图全部出自兵部衙门,几年前由房俊主导,时至今日,早已成为大唐国内舆图的统一标准。
从这一点上来说,房俊的确才能卓著,且眼光深远。
只不过越是如此,长孙冲心中的嫉恨便越是如火一般炽烈,难以平复……
深吸一口气,将心神投注到面前这张舆图上。
牡丹峰位于平穰城东城之外,浿水自东而来,至此被峰峦所阻,折而向南,又被南面的山脉挡住,转而向西,在此地勾勒出一个巨大的转折,再一路向西奔流入海。
平穰城便建于这个巨大的转折之上,原本城池建筑于浿水之北,后来逐渐繁荣,人口增加,又在浿水南岸建筑新城,将浿水夹于中间。
时至今日,由于城池的扩张,牡丹峰已然位于城中,山岭起伏层峦叠翠,酷似一朵盛开的牡丹,因而得名。山上树木种类繁多,松树、五叶松、椴树、杏树、山樱等各种树木成林,每到春天,峰峦山坡开遍各种颜色的鲜花,美不胜收,乃是平穰城最为优美的景致。
当初平穰城修建之时,于牡丹峰上修筑乙密台,作为点将台之用。
山中更是遍布堡垒、山城,寻常时候便是驻军之所,渊盖苏文将“王幢军”藏匿其中,理所应当。
仔仔细细的看了牡丹峰附近的地形地势,长孙冲才回到书案之后,提笔写了一封迷信,交给心腹死士,命其赶往唐军大营,交给自己的父亲。
虽然“议和”之事已经渺茫,天大的功勋插肩而过,但若是能够探明“王幢军”之所在,使得唐军有所防备,并做出针对性的部署,自然也是大功一件。
*****
青海湖。
与辽东远隔万里,却比辽东更早一步进入深秋。
辽阔无垠的湖面宛如一方巨大的宝石一般,瑟瑟秋风掠过,水鸟飞翔,碧波荡漾。
湖畔宽广的草场犹如毯子一般绵延至天际,草叶枯黄,天地之间一片萧瑟。
禄东赞骑在马上,一手提着缰绳,一手摁着腰畔弯刀的刀柄,一双深陷下去的眼目望着前方混战厮杀的战士,锐利的眸光有如鹰隼一般,似欲飞越北方天际之处巍峨矗立的祁连山。
大斗拔谷之战结束不久,消息便传到禄东赞耳中。
尽管他知道唐军之强盛天下无双,火器之威力更是举世无敌,却也没想到唐军居然强悍至如斯地步。
预想之中的苦战根本不曾发生,七八万纵横青海肆虐河西的吐谷浑铁骑犹如奔腾的雅鲁藏布江水撞在山谷之间的岩石之上,除去轰鸣震响令人胆战心惊之外,只能溅起一堆泡沫,粉身碎骨。
禄东赞明白,吐谷浑已经完了。
二十年休养生息,只一朝便将所有力量尽皆葬送。两万唐军犹如铜墙铁壁一般挡在大斗拔谷的谷口,吐谷浑数倍于敌的兵力却不能进入大唐领土哪怕一步,这种双方力量上的悬殊差距,比阵亡数万将士更加令吐谷浑人感到绝望。
眼下关中空虚,河西只有半支右屯卫两万人驻守,吐谷浑尚且不能突破,那若是等到大唐东征结束,百万大军尽皆回归关中,吐谷浑哪里还有半分挣扎之余地?
唯有败亡之一途。
既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