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391请来做客(月底求月票哈)(4 / 6)

加入书签

商业街的潜力,认为会成为第二条金陵路,于是他们或者买下或者长租了路边的商铺。

最终他们赔本了。

这样他摇摇头放弃了在法大马路买个商铺的设想。

算了,还是先建起砖窑厂吧。

实体经济才是王道!

他正准备关掉网页,但往下一看,后面介绍了八十年代沪都电视机行业的发展,于是他往下看了看。

七十年代末,国内的电视机需求量开始增加,而且人们对彩色电视机的渴望日益强烈。

为了缩小我国电视工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国家有关部门决定从国外引进生产技术和设备,沪都电视一厂是被批准引进的厂家之一。

经过历时一年的艰苦谈判、分析、比较,厂方最终决定从日立公司引进14英寸和22英寸、24英寸的三条彩电生产线及成套技术设备,建成后年产量达到了20万台。

这并不是国内引进的第一条彩电生产线,但其产量规模在当时是最大的。

这两条彩电生产线是于81年初基本建成,随后一边试生产一边进行调试优化;同年10月28日,沪都电视一厂宣布这两条彩电流水线正式竣工投产。

因为沪都电视一厂的前身是金星金笔厂,因此该厂产品使用“金星”品牌,从这条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14英寸、22英寸和24英寸的“金星牌”彩电一举成为该厂的拳头产品……

王忆这一看来劲了。

原来金星彩电的生产量这么大?他以前查看资料说,金星彩电产量少,还以为是年产个几千几万台呢。

结果现在偶然看到的资料中显示,这彩电在82年就有二十万的产量了!

王忆沉吟了一下继续搜索相关新闻资料,继续研究金星彩电的消息。

金星彩电在82年的市场上大放光彩,特别是在黑市备受欢迎!

它是黑市明星!

怎么回事呢?原来81年彩电流水线正式投产后,电视一厂的领导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厂里员工每人发一台14寸彩电,干部发一台22寸彩电!

这一消息当时就在社会上引发了巨大反响,然后等于给黑市扔了一枚炸弹。

电视一厂的员工将自己的电视转手送入黑市,私下里偷偷卖了出去。

原因很简单。

82年彩电太贵了。

并且在当时属于计划经济的时代,电视机可不是有钱就买得到的,得凭票购买,王忆深有体会的是,一张电视机票的黑市价往往比电视机本身的价格还要高!

所以曹吉祥母子真是很大方的报答了他,送给他一张电视机票,这张电视机票是很值钱的。

甚至连徐进步这种职级的官员如果不去利用职务之便利都没法弄到这样的电视机票。

拿金星彩电来举例,它生产的三种彩电规格中,14寸彩电的型号是C37-401型,82年定价是1150元。

当时夫妻小两口哪怕是双职工,那攒一年也攒不下这个钱,要是加上平日里开支,两年能攒下这钱买一台彩电也很难了。

因此很多员工拿到彩电后转手卖去了黑市,甚至当时电视一厂有门路的干部子弟还私下里捣鼓彩电进黑市。

这彩电在黑市卖两千块都很抢手。

被谁买走了呢?

农村最早的万元户们。

对万元户来说,一台彩电的价钱高但能承受得住,家里摆一台彩电太有面子了,于是当时黑市里有不少万元户的身影。

甚至当时出现了神州大地多个省份的万元户揣着皮包乘坐火车去沪都买彩电的奇景!

王忆见此便来劲了。

这不是有大买卖上门了吗?

金星牌彩电在22年市场可是依然有所保留的,他可以往82年沪都的黑市带彩电。

至于被查?

他看新闻资料上说压根没人查电视机在黑市的销售情况!

八十年代的混乱,那真不是吹的!

这样买彩电的都是外省各地的万元户,他们买回彩电也不可能带着再去电视一厂进行鉴别或者维修,所以王忆往82年带彩电是个发展的好路子。

盖砖窑厂可得需要好些资金,甚至需要一艘正经的运输船。

光靠生产队现在的队集体账户显然无法解决这难题,叶长安和魏崇山当时提到这个问题来着,还建议他们去贷款。

但王忆知道队里社员和王向红的思想,他们不愿意贷款,哪怕知道贷款是借鸡生蛋,却就是不愿意。

这是老实的人民最朴素的思想,他们可以赔掉拥有的资产,却不愿意背上债务。

以至于王忆为了解决资金来路,都打算联系宁一诺往外国佬手里卖赝品古董来收钱了。

如今看到沪都黑市彩电横行,这样他还为难个什么劲?

带着这念头他开始兴致勃勃的搜集更多的资料研究起来。

研究发现他不光可以往82年带金星彩电,也能带沪都无线电十八厂出产的飞跃牌电视和无线四厂出产的凯歌牌电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