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七十年代供销社主任 第3节(2 / 3)

加入书签

另一位采购叫姚国旭,人木讷老实,想插话说些什么,又咽了回去。

没办法,谁让他是飞花岛人呢,飞花岛人少,还穷!岛上连个供销社都没有,买东西都要来南营岛买,南营岛人说话他插不进去,人家都是一帮的,这不,新来的主任又是一个南营岛人,完蛋啦!

这供销社简直是南营岛人的天下啦!

姚国旭话少但心里活动很丰富。

坐在最后面的仓库保管员郑军是最慌的,看看这个,再看看那个,腿直抖。

七人心里各有小九九。

姚海芸轻咳一声提醒,推开门走了进去,“我这边暂时没什么事了,上班时间到了,去开门营业吧。”

私下说归说,表面功夫要做好,姚海芸是领导,得罪不起,售货员武镇川和姚玲玲忙站了起来,其他四人也纷纷散开去做事了。

供销社门市的柜台不仅有展示的作用,也起到一定的安全保障作用,顾客无法越过柜台进入供销社内部,工作人员进出都需要钥匙。

姚海芸是第一次进来,先好奇逛了一圈。

整个供销社主体一共有六间房,门市两间,仓库两间,主任兼会计出纳办公室一间,采购和售货员一间,另外有一个小院。

其中门市和仓库是面积最大的房间,仓库保管员郑军办公桌就在仓库门口,看到她来了,热情喊了声:“姚主任。”

姚海芸点点头,“我进去看看。”

“我给您介绍吧。”

郑军殷勤跟在她后面,边走边介绍,挠挠头不好意思道:“卫生我等会儿就打扫。”

“昨天刚进了一批货,还没来得及打扫。”

姚海芸没说什么,由他带着看完了两个仓库,发现了比卫生脏乱更要命的问题,那就是仓库内囤积的货物太多太杂了,尤其是农具的囤积现象非常严重。

她随便看了两个喷雾器,居然是1962年9月的货,过去两年了一件都没卖出去。

姚海芸是个行动派,很快找到了负责采购的李广平和姚国旭,这会儿两个人正在商量9月的采购计划,李广平站着说,姚国旭在用笔记录。

李广平先说大概:“去年卖掉了8000多斤小麦种,今年还是这个数吧,每年都差不多,区别不大。”

姚海芸本来想问他要近五年的采购记录,听到他们在聊采购计划,顿了下,开口问道:“你这个8000多斤小麦种的数据,是怎么得出来的?”

李广平信心满满回答:“每年差不多都是这个数,你也知道,南营岛可耕种的土地不多,其中还有一部分种了菜。”

“有跟生产队沟通过吗?问问他们今年有多少亩打算种小麦,大概会需要多少种子。”

“这倒没有,不过主任,这个数差肯定不会太大,有的生产队今年要的麦种多,有的生产队要的少,这都是正常情况。”

“不,这样定下的采购数据太草率了,像附近的飞花岛,他们离得远,每年都是开船过来买,要拉十几趟才能拉完,速度上肯定比我们南营岛的生产队要慢些,但播种的时间大致是一样的,等到了只能买到南营岛剩下的小麦种,数量够还好,万一数量不够,明年渔民的粮食更不够吃了,这时候你再临时加购买进麦种时间上根本来不及。”

姚海芸想了想继续说:“你摸清了准确的播种数据,一来可以减少我们供销社的运输和仓储成本,二来也省去了生产队的工作,免得他们来回跑,本身九月份播种季加上捕虾季就够忙了,给渔民省点工作量吧。”

李广平微愣,姚国旭抬起头激动地看着新主任。

啊啊啊啊!就是这个麦种供应问题!他已经跟赵天磊反映过很多遍了!但每年都会因为南营岛某几个生产队突增的购麦种计划导致飞花岛买不到足量的小麦种。

“种子都是有保质期的,卖不完亏还是我们自己,放在仓库还占位置。”

姚海芸又叮嘱道:“这个计划你们先别定下来,这两天去各大生产队问一下,看看他们今年准备种多少亩小麦,这样除了小麦种,我们也好提前预估农药和化肥需求量,顺带着也能把各种菜苗的播种数据弄清楚。”

工作量激增让两个人都有点头疼,李广平表情为难,“需要这么准确?”

姚海芸重重点点头,“我们不能再增加债务了。”

她纳闷追问:“不是,反而是我想问你们采购之前是怎么做的计划,我刚看了下,2号仓库里现在还有8辆步犁没卖掉。”

姚国旭抢答:“这怎么了?我们当时都是在国营大厂买的,这些步犁质量特别好啊。”

这个供销社远比她想象中更令人头疼。

姚海芸深深叹了口气,声音无奈:“一辆步犁能用七八年没问题,坏了也能修,现在岛上哪个大队仓库里没几辆耕地的步犁,根本不会买新的,再说咱们岛上本来可耕种的土地面积就少,对步犁的购买需求很低,你们采购之前都不考虑岛上的实际情况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