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百三十一章力挽狂澜四(4 / 5)

加入书签

美制山炮的加入,郑斌的作战计划执行起来顺利的多了。在第一时间被打掉了全部炮兵的113联队几乎快成了没牙的老虎。本身在前期进攻的时候伤亡就不小的113联队在暂10师凌厉的第一波攻击之下就被打糟了。只能一边凭借本能抵抗,一边拼命的在密集的火力打击之下拼命的挖着工事。郑斌根本就没有给松井秀治大佐收拢部队的机会。在战斗中实行了承包制,将整个的日军阵地不偏不向的分为三块,每个团一块,三个团不分主次的同时发起攻击,丝毫不给松井秀治喘息的余地。同时从已经完成对日军炮兵火力打击的炮兵中抽出一个营来,推进至距离日军阵地直线距离不足千米的地方,直接进行对攻击部队进行火力支援。郑斌这一手让前来观战的新38师团以上军官目瞪口呆,他们没有搞明白暂10师为什么会如此托大。三个团全线出击。连一个预备队也不留。这要是日军发起反击怎么办,能顶的住吗。甚至孙师长已经暗自命令新38师的一个团做好了战斗准备,以便在战局不利的时候随时可以接应。可惜的是攻击部队并没有他们这个机会。暂10师的三个团在炮火的掩护下,攻势异常凌厉。被提前的火炮像打靶一样,一个个的将日军勉强暂10师猛烈火力打击之下修建起来的机枪工事摧毁,各团属高射机枪连和迫击炮连则全力压制日军地掷弹筒和步兵炮。密集的迫击炮火几乎是随着攻击部队的脚步一寸寸的向前推进。三个团分开,一个团从正面向南,两个团成东西对进,在强大的火力掩护之下。第一波的攻势中便突破了日军外围防线,并将113联队防御阵地拦腰斩断。与日军冲杀到了一起。等被松井秀治呼叫来地航空兵赶到时候,地面上的两军已经杀做了一团。让这些飞机想支援都找不到下嘴的地方。反倒是被暂10师秘密部署的高射炮打掉了三架,击伤两架。没办法谁让这些日军飞机以为在打垮了英军远东空军之后,地面上便无对手了。而贫弱几乎没有的地面防空火力的中队,根本就没有放在这些人的眼睛里。这些过于张狂的飞机在盘旋的时候几乎是以擦着树梢地高度,掠过混战中的两军阵地。没有想到被早有预谋的聂思诚打了一个埋伏。师属高炮连加上两个临时从前沿上抽调出来地高射机枪连和一个重机枪连同时开火。当场就给日军机群以重创。在丢掉了一半的飞机之后。剩余的几架身上多多少少都带了点伤的日军匆忙的将炸弹投下之后。连滚带爬的跑了。没有了空中支援的113联队境况更加艰难。一个下午的战斗,阵地便缩小了三分之一。整个联队被分割成互不相连的三块。暂10师地攻击之凌厉进展之大让这些观战的军官吃惊不小。他们还是第一见到那支居然能在第一波次的进攻中便能突破日军防线,还能将日军阵地分割开来。特别是那个从战斗全面打响之后手中的望远镜就一直没有放下来的孙师长在心里不禁暗叹:“不怕人比人就怕货比货,这两支部队之间的真实差距到战场上一下子就体现出来了。在仁安羌一战的大胜打垮了日军一个联队之后还以为自己的部队战斗力在远征军中已经是数一数二的,现在一看两军地差距实在太大了。他刘仲德的部队到底是怎么训练出来?自己的部队是无论如何在短时间之内是无法这么快突破日军一个联队的外围防线并将日军部队分割开来,即便这个日军联队在之前已经受到了重创。”想到这里他转过头来看这身后的一众与他一起前来观战的军官道:“你们给我仔细看着。看人家是怎么打仗的,好好学学。回去都给我写一个心得交上来。”听完他这话,新38师的一个团长小声的对身边地另外一个团长嘀咕道:“咱们就是想学。上那去找人家这么好地装备去呀。人家师有高炮营,师属炮兵营有12门火炮。每个团都有一个高射机枪连,一个82毫米迫击炮连,一个战防炮连甚至还有一个日式92式步兵炮连。营有60迫击炮,装备有八挺重机枪。每个班都达到一挺轻机枪两支冲锋枪的标准,甚至就连马夫都有枪。可咱们,上那怎么去和人家比呀。每个团才有一个重机枪连六挺重机枪,两门82毫米迫击炮,一万多人地师总共才有三千多支步枪。和人家一个团装备数量差不多。师属炮兵营中总共才有六门老式山炮,除了82迫击炮之外,其他装备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和人家差的太多,怎么和人家比?真不知道他刘仲德上那去弄的这些装备。除了没有坦克,单论步兵装备比第5军这支老头子的眼珠子还好的多。按理说他们打了这么多胜仗,装备好也不奇怪。他们手中的日式装备应该不少,但是在他们的部队除了日式火炮和掷弹筒之外却没有看到一支日式步枪。再说象他们这么大的消耗我们也比不起。我这看了一下,他们刚刚仅炮弹就打掉了一个基数。这个消耗咱们可承受不起呀。”他那里知道聂思诚之所以敢这么浪费大手大脚的原因,一是有刘家辉的命令。在围歼113联队时候不必顾惜弹葯。还有一点就是马驰那里给他准备了充足的炮弹,足够他浪费的。虽然那些都是美制75毫米山炮和英制山炮的炮弹,但是刘家辉已经许诺,打完这一仗,直接将暂10师装备的那12门日式山炮换为美制山炮。这个团长的小声嘀咕孙师长也听到了。这个疑问也是他一直想问的,他刘仲德是从那里弄来怎么多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