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97页(1 / 1)

加入书签

当晚见过慕容雅博之后, 萧庆宁也不去给宣和帝通宵守灵,而是和上官妙云回咸安宫住了一夜。

翌日, 王延年和崔固安准时送来国丧诏书以及即位诏书, 国丧诏书萧庆宁看也没看, 直接盖上了国玺, 即位诏书她看了一遍,果然是通篇不见一个骂字,却处处隐喻暗讽, 还分开藏了牝鸡司晨四个字,引经据典, 包藏祸心, 萧庆宁问左王右崔:是你们写的还是赵公明那些人写的?

崔固安答道:百官商榷,赵学士执笔。

萧庆宁道:他们春秋笔法、指桑骂槐我还是能看出来的, 他们有怨气我可以理解, 我也不追究, 不过你把话给他们带回去都这种时候了还玩这种小心眼, 他们这群所谓的公卿重臣也就这点气量, 他们的笔也就为难一个他们看不起的女人, 这不是我丢脸, 是他们丢脸,他们跟我过不去,我偏大人有大量当做没看见,君子雅量四个字我担得起,他们这群自诩清流的读书人却担不起。

王延年和崔固安的境界当然没这么低,就是赵公明那些人要发泄怨气在即位诏书里给萧庆宁使绊子而已,王崔两人齐声道:殿下高见,臣汗颜。

萧庆宁把白靖文一大早送来的另一份即位诏书取出来,递给王延年和崔固安看,左王右崔看完,心知是有人给萧庆宁写了真正的即位诏书,两人半鞠躬道:殿下远见,臣惭愧。

萧庆宁却把赵公明等人写的那份即位诏书也盖上了国玺,一并交给王延年和崔固安,说道:这两份即位诏书我都盖了印,你们带回去给赵公明那些人看,要发哪一份他们自己决定,我都不追究。

王延年和崔固安愣住了,他们可以想到萧庆宁会用领一份诏书替代,但没想到萧庆宁竟有这种手段!这一来二去,萧庆宁便光明正大把难题丢给了赵公明那些人,不但不追究,还继续给赵公明那些人中伤自己的机会,这算什么?这就是展示帝王气度的阳谋!这跟大宁高皇帝当时给刺客割发代首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可以录入史书的段落。

王延年道:老臣必不使殿下蒙羞。

萧庆宁道:去吧,让他们消停点,别在这个节骨眼让大家都下不来台。

左王右崔拱手行礼自去,上官妙云惊喜道:殿下,这招妙啊!但要是那些白胡子老头还是发说你坏话的诏书怎么办?他们可是死都不怕的。

萧庆宁道:他们不怕死却怕丢脸,怕辱没了名声和身份,名誉是他们看得比死还重要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我一个女人都有如此气量,他们怎么肯输给我?他们肯定会发白靖文给我写的那一份。

上官妙云若有所思,萧庆宁道:但这也只是迫不得已的办法,说到底,他们还是看不起我们是女人,等我正式上了位,以后就不一样了,我会招收女官,办女学堂,开女科举,我还要组建一支女军!

上官妙云激动到拍掌,就这么办!别的姐妹不说,你和南姐比谁差了?!你能当皇帝,南姐能带兵打仗,其他姐妹也能当官理政,也能上阵杀敌!

萧庆宁点了点头,说道:走吧,还得去见岳芝他们。

她已经把岳芝和裴定方等将领都召回了京城,一并集合支持她的文臣武将举行议事,以确保即位和国丧不出问题。

按照大宁朝的规制,国丧开始之前,她的即位是要先进行的,即为不是正式登基称帝,即位之后她只是半个皇帝,获得了帝位的继承权,由她来主理国丧,负责带领臣民和皇室宗亲办理宣和帝的下葬事宜,等到宣和帝正式下葬之后,由于有守孝制度,她还不能马上登基称帝,民间和官员的守孝日期是三年,但国不可一日无君,她不用等三年,可以以日易月,一般是二十七天之后就能正式登基。

不过萧庆宁无所谓什么登基仪式,她也不打算等到登基之后才办事,现在年关已近,慕容雅博的估计是明年开春解冻就要跟燎人打大战,所以她必须尽快整理好朝局以便一致对外。

现如今,军权在手,大事既定,她的即位仪式和国丧在三日之内迅速办妥,从皇陵回京之后,萧庆宁以守孝为由不开朝会,不接受百官朝拜,而是再次召集慕容雅博为首的心腹在中极殿议事,很快,抢在年关之前,她迅速开始进行一些列的变革。

首先,对文官集团基本不予追究,更有甚者还给了名誉上的封赏,把太傅和太师的头衔给了王延年和崔固安,其他三朝元老各有封赏,连赵公明和齐肃岳都给了少傅和少师衔,这是为了稳住文官基本盘,维持朝政继续运行,吃人嘴软拿人手段,即便清流文官再反对萧庆宁,一时间也不会再闹出格。

与此同时,在兵权方面,萧庆宁大刀阔斧,直接跳过左王右崔和中书省,把武将士兵的地位提高到了空前高度,当然,这也是为了将收服人心,把兵权高度集中掌握在她的手里。

她之前已经让慕容雅博召集大宁各州郡的卫军都指挥使进京,亦即把每个州郡卫军的实际统帅或者节制军事的文官全部召集进京,在年关之前,除了偏远地区州郡的主帅实在没法准时抵达之外,大宁六郡十九州,包括五个都府主帅以及节制军事的文官基本到场。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