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6页(1 / 2)

加入书签

反正不管肚子里的墨水有多少, 这些人总觉得自己能考上,更有甚者, 已经想好了自己要去哪个衙门了。

对于寒门学子来说,这无异于是一飞冲天好机会。而对于先前捐钱的商贾以及五州等地的百姓尤其是商人而言,这惊喜来得更大。士农工商,这是他们不可逾越的鸿沟。如今自家子弟若是能高中, 便能彻底改换门庭, 这对商贾的诱惑无疑是巨大的。

为此, 萧瑾在夏国商贾之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就连新收复的那五州之民, 也开始对这科举期盼了起来。

以前在齐国, 可没有这样的好事儿呢。自从归入夏国之后, 先是免了一年的徭役, 后又直接对他们五州才行开恩科, 这说明什么?说明夏国皇帝看重他们!

只要当今皇帝器重他们, 那他们还愁什么。原先准备溜走的商贾们也不愿走了,在哪儿做生意?不是做生意呀,他们又不是什么死忠之人,没必要因为齐国就离开了自己的故土。

谁当皇帝,对他们来说不是一样的吗?

他们尚且如此,更有那些无缘参与此次科举的商贾也潜移默化地被影响,甚至开始暗暗期待朝廷什么时候再缺钱。若是再有捐钱的好时机,他们一定要捐,大大方方地捐,倾家荡产也要捐!全捐了,没准儿还会被授个伯爵呢。

因为这两道圣旨,一连几日,夏国百姓都在津津乐道。

不过这科考也不是谁人都能考的,娼、优、隶、皂不可参加科考,这是朝中一致商议出来的结果;尽管萧瑾对商人没有什么歧视,但是张崇明几个还是不同意商户子参加科考,所以工商杂类一律也不得参加常试。

萧瑾对此不是很满意:既然要考,便不该定身份,无论贫富农商皆可考试。这是公平问题。

张崇明却一直持反对意见:士农工商,自古便有贵贱之分,当然要区分。

萧瑾表示这可忽悠不到他:士农工商一开始提出来的时候可没有贵贱之分,只是社会分工,正如管仲所言: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

张崇明竟然感觉有些欣慰,他们这位从不爱看史书的小皇帝,竟然也能文绉绉地说出这两句了,实属不易。

不过张崇明还是不同意就是了,这是其本意不假,不过历朝历代发展下来,以四类区分贵贱也是不争的事实。倘若工商皆本,与士大夫平起平坐,那还有多少人愿意入仕当官儿?

说一句更不好听的话,水至清则无鱼,倘若当官儿什么都不能做,什么也没有,还有人愿意当么?

萧瑾被绕糊涂了,一时间也没来得及反驳他的话。

后来仔细一想才觉得不对。

他被张崇明给绕晕了,他要的只是考试的平等,又不是想取消士农工商之分,扯那么多干什么?这个张崇明,实在是诡计多端。

不过好在他还有个恩试。

可这恩试却也不是年年都考的,且上一次那些商贾也确实捐了不少钱,新收复的五州民心不稳,尤其需要安抚,所以恩试中间对于身份的规定倒也不是非常严格。

若是严格的话,又岂能让那些商人死心塌地替朝廷卖力?

夏国这番变动没多久就传到了其余三国。

齐国皇帝忙着跟袁征斗法,听到这事儿的时候压根没当做一回事。

齐皇对萧瑾深恶痛绝,因而抨击道:这些跳梁小丑又在准备新鲜玩意儿,看他们能折腾到几时,能将夏国彻底折腾散了才好!

齐国朝野内外也都是看笑话的心思。

论述真才实学,他们可是孔孟之乡。夏国竟敢在他们眼皮子底下搞什么科举取士,笑话,能选到什么好货色?

燕国那边却觉得这法子听着不错,想要继续观望观望,若是这回科举办的好,那回头他们拿来用一用也无妨。

至于蜀国,蜀国这么多年也是偏安一隅,视觉的此番新奇,但也不打算学。

这科考一事,萧瑾交给了韩仲文。

礼部那头还是有不少人能用的,鉴于韩仲文也是头一次安排这样的事,萧瑾还将顾淮南也安排到他手下做事儿。

韩仲文提醒:圣上,小顾他们如今可是工部的人,您将他调到礼部,是暂且调来呢,还是往后都在礼部?

萧瑾道:暂且借你用用的。

韩仲文没料到会是这样的结果,他以为,圣上十分看重顾淮南呢,原来也不过是嘴上看重啊。真要是器重的话,岂会让他留在工部?

萧瑾看出了他的意思,便道:悔之聪慧过人,行事沉稳,朕打算把他放在吏部。

若是可以的话,他恨不得直接把吏部尚书让给他坐。

当初李廷芳下狱的时候,也就吏部那群人蹦哒的最厉害,为首的姜明更是了不得。这些事他可都记着呢,当时没发作,不代表往后他不会追究。吏部那些人有一个算一个,他看着都不顺眼,早晚是要大换血的。

萧瑾说完,又吩咐:这事儿你自己知道就行,别往外传。

韩仲文应下,心里却想着,您连让顾淮南去吏部干什么都没告诉我,我还能跟谁传?

这科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