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82页(1 / 2)

加入书签

乾隆就道:“弘昼让商行的人做了这个册子,先送到宫里,等太后和朕,还有后宫嫔妃都挑过后,会剔除掉已经收下的商品,余下的目录再送去京城其他勋贵的家里,让他们来挑选。”

当然,和亲王这么积极送目录让人买,是给四大商行拉生意了。

毕竟洋人那些东西,很多价钱极高,就不是一般人家能买得起的。

弘昼如今作为四大商行的负责人,对商行的客人自然上心。

他往京城牵线,让西洋人手里的好东西能卖过来,自然也跟各地牵线把好东西卖给洋人,还给上一个好价钱。

之前的伍老爷给的价钱给得很低,但是因为买的多,各地也愿意给这个批发价。

如今和亲王跟伍老爷不一样,只让各地给出最顶级的东西就足够了,不用数量多,却要东西是最好的。

当然,最最顶级的东西第一时间就是送到宫里的,此等一些也是京城和江南一些富庶人家收了。

接下来才是和亲王需要收的,自己人之后最好的东西,卖给洋人是最为适合了。

数量少了,价钱自然就上去了。

沐瑶感慨和亲王简直是天生的商人,明白物以稀为贵。

而且之前贝兰国吃下那么多东西,必然也不会大批量一次性拿出来卖掉,那就容易掉价了。

他们很可能是存起来,一点点往外卖,价钱自然就高了。

和亲王自然不给洋人继续赚钱,这钱他们自己赚不好吗?

而且和亲王会玩,见识了不少好东西,还找工匠做了起来。

比如玻璃,大块玻璃都让洋人垄断了,送过来因为碎掉的多,卖的全是天价。

乾隆在圆明园建的大洋楼就打算全部用上最大的彩色玻璃,那么大的房子装满玻璃,光是玻璃的价钱就已经让人数不清的数目了。

傅恒看着户部的账本发愁,和亲王索性集合工匠来试着做,万一呢!

如今的工匠其实已经能做出玻璃来了,却是小块的,而且透明度不高的玻璃,看着暗沉沉的,不如西洋玻璃来得透亮。

但西洋玻璃却也不是后世的透明,而是各种颜色的。

绿色最多,然后是琥珀色和蓝色。

因为乾隆喜欢,宫里的玻璃制品也越来越多了,比如书房里的笔筒和笔架,比如鼻烟壶,比如杯子和杯盖等等。

乾隆的寝宫里还有一架玻璃炕屏,很得他喜欢。

最近沐瑶宫里也渐渐多了起来,比如放点心的盘子,比如放瓜果的小盒子,还带玻璃盖子,盖上后就像是一个绿色的贝壳一样,上面是玻璃浮雕,确实十分精美了。

当然这也是易碎品,一不留神就可能裂了碎了。

沐瑶对玻璃制品自然不陌生,用习惯了也没太在意,等知道价钱的时候都震惊了:那么贵!

这么个拳头大装瓜果的盒子,都快比得上宝石的价钱了,实在不值得。

听闻和亲王那边不太顺利,沐瑶简直绞尽脑汁回想玻璃究竟是怎么做的。

她记得有硅砂,也就是石英砂,然后是石灰石和长石。

硅砂用高温火炉烧过后,把铁质去除掉,就不会显出绿油油的玻璃了。

玻璃制品绿色居多,就是因为里面含了铁质,不去除最为省事,成本也是最低的。

去除后,那就是透明玻璃了。

当然烧过的硅砂之后还要放石灰石进去,就能让玻璃更耐用,没那么容易破碎,自然而然就能做出大块的玻璃来了。

至于添加的比例,沐瑶记得石灰石是不能超过三分之一的。

她也怕自己没记清楚,于是就偷偷让刘银带着方子去圆明园附近的瓷窑试一试。

反正都是窑,试着烧一烧也无妨。

刘银得了差事,带着方子,找徒弟弄来一点材料就试着烧起来。

因着他是沐瑶得用的匠人,瓷窑的匠人倒是不敢阻拦,就听刘银的意思捣鼓,只觉得这人是在胡闹。

烧了第一次,玻璃确实烧出来,就是颜色还在,并不是很完美,还有大片的气泡,刘银记得沐瑶说要透明的玻璃,于是就要砸掉。

吓得旁边的工匠赶紧拦下,捧着这玻璃一脸心疼道:“这么好的玻璃在外边要卖上天价,你竟然要砸了,简直暴殄天物!”

刘银耸耸肩也不在意,开始烧第二炉,这次要熟练一点了,比例也减少了一些。

这次出来的玻璃就要透明许多,已经几乎看不见颜色了。

他再接再厉,一口气烧了好几炉子,灰头灰脸的终于得了一块透明的玻璃,别提多高兴了。

瓷窑的工匠都傻眼了,就看刘银抱着玻璃一溜烟跑,生怕他一摔,玻璃就要碎了,连忙在旁边护着刘银。

刘银上了马车一路回到宫里,把玻璃送到景仁宫。

沐瑶一看还算满意,虽说玻璃是透明的,但是上面有细小的气泡,这就有点瑕疵了。

见她盯着那些小气泡不放,刘银搓着手有些局促道:“奴才按照方子仿佛试了比例,这个瑕疵确实去不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