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4页(1 / 2)

加入书签

皇贵妃沉吟了片刻,顺应了自己心底的冲动,“好,带你一起回去。”

=====

等御驾再次回京的时候,瘟疫已经彻底消失了,京城里到处都流传着天子为万民祈福的传说。

那两个金甲神人,因为额外受了康熙的香火,也非常会来事地投桃报李,当天就驾着金光,大庭广众地落到了京城上空,吸引了全城人的目光。

然后,他们就把瘟神如何收受贿赂,康熙为了替百姓祈福消灾,又是如何虔诚,如何辛苦,这才惊动了大天尊,惩治了瘟神的事,仔仔细细地说了一遍。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什么满人汉人都是虚的,能吃饱饭、能过好日子才是最实在的。

不管以前如何,这一次康熙的行动,的确是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他们自然对他感恩戴德,在御驾回京时,真情实感地山呼万岁。

康熙坐在御辇里,听着黄围之外的百姓激动的声音,和语无伦次却又特别实诚的感激之言,沉思了许久,突然推开了车门。

“停下。”

随行的梁九宫闻言,赶紧把万岁爷的旨意传达了下去,逶迤近数十里的车队渐渐停了下来。

拉黄围的侍卫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跪在外面的百姓就更不知道了。

直到康熙下旨,让侍卫们把阻隔百姓视线的黄绸缎给撤了下去,跪着的百姓们才知道,皇上的车架停了下来。

山呼万岁的声音逐渐低了下来,大家都偷偷摸摸地抬头,想看看皇上到底长什么样。

而忽有所感的康熙,也不顾侍卫和太监们的阻拦,站在车辕上,满足了百姓们质朴的好奇心。

等所有的声音都停了下来,康熙才大声说:“你们都是朕的子民,不管是满人还是汉人,朕都一样爱重。”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康熙这一句话,比他坐在金銮殿上,批一千本折子,发一百个利国利民的号令,效果都要好得多。

将黄绸撤去这个举动,无形之间就拉近了他和百姓之间的距离,让百姓对他更多了几分信服感和亲切感。

百姓沉默了片刻,再一次山呼万岁,这声音变成了浪潮,一浪又一浪,就连紫禁城里的太皇太后都隐约听见了,赶紧让人去打听,到底是怎么回事。

康熙却是越说越动情,大声道:“朕知道,朕这些年的所作所为,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在这里,朕向朕的子民们保证,日后朕一定更加勤政爱民,让朕的子民都过上衣食无忧的好日子!”

也就是在今天,康熙突然就觉醒了,突然就明白了,当年的太-宗皇太极,为什么一定要坚持任用汉人,并给他们和满人一样的待遇。

什么满人、汉人,都是他们这些吃饱了撑的上位者们才在意的东西,平民百姓是不在乎的。

百姓的愿望十分朴实,就是吃饱穿暖而已。

康熙很想给自己两巴掌,为了自己以往在朝堂上,对满汉官员的区别对待而羞愧。

那些汉臣们既然肯科举做官了,就是有心为朝廷效力的。可是他却碍于满汉之别,同一个官位安排满汉两个官员,满人掌印,汉人办事,出问题了就是汉臣的错,有功劳了就先想着满人。

他自以为这种模式,可以保证满人的超然,却忽略了这种养猪一样的方法,只会让满人越来越懒惰懈怠,能出的人才也越来越少。

这一刻,他不但想到了这些,还想到了收拢八旗权力的事。

但在这电光石火之间,许多想法都只是露出了一线曙光,来不及细细思量。

现在,此时此刻,他就只想好好和他的子民们说说话,用最贴近的方式,切实了解一下民生。

慷慨激昂的演讲已经结束了,可是激动到沸腾的百姓们,却仍旧心潮澎湃,声嘶力竭地喊着“皇上万岁”。

他们没有华丽的辞藻,只能用这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对皇上的感激和认同。

慈宁宫那边很快就收到了消息,太皇太后先是笑着说了两句“皇帝可真是胡闹”,紧接着就乐呵呵地说:“玄烨已经长成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了,哀家就是立即去了,也有脸见列祖列宗了。”

苏麻喇姑笑着凑趣,“格格有皇上这样孝顺的孙子,可该做个老寿星呢。”

这时候,方才报信的小太监,再次满头大汗地跑了进来,“回禀太皇太后,新传来的消息,皇上坐在车辕上,正和几位年过六十的老人家闲话家常呢。”

太皇太后脸上的笑容更大了,“好好好,只有了解了民间疾苦,他这个皇上呀,才能越当越好。”

第21章 圣驾回宫

皇上要回宫了,凡在宫中的皇子,都在太子的带领下,前往午门外迎接。

太子和大阿哥、三阿哥是自己站着,从四阿哥往后的小阿哥,则是由各自的嬷嬷抱着,站在太子身后。

其中三阿哥的嬷嬷,已经不是他自小熟悉的高氏,这让三阿哥有些蔫蔫的,但也老实多了。

胡佳嬷嬷是在高氏犯了错之后,奉太皇太后之命,暂时代替高氏照顾三阿哥的。

在没有见到荣妃之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