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64页(1 / 2)

加入书签

“罢了,就依你吧。”

“多谢汗阿玛!”孩子欢欢喜喜地应了,好像避过惩罚的不是大阿哥,而是他自己。

当然,替大阿哥求完情之后,太子也没忘了裕亲王福全。

“伯王罚也就罚了,博若您施恩于堂弟保泰?”

裕亲王同康熙早年一样,都是子息单薄,生下的孩子远没有夭折的多。

如今,康熙的孩子一个个都立住了,裕亲王却仍然是生一个死一个,到如今,也只有侧福晋瓜尔佳氏所出的保泰,长成了半大小子,眼看算是立住了。

对于这一根独苗,无论是裕亲王与侧福晋这对亲生父母,还是裕亲福晋,都疼的跟眼珠子似的。

这回福全为什么揽责揽得那么麻溜?

还不是为了求康熙的一份愧疚,日后好为自己儿子铺路?

康熙也知道,这回自己干的事不地道。如今太子给了台阶,他就顺着下来了。

“保泰也不小了,朕这就下旨,册封他为御亲王世子,将来可以承袭裕亲王的爵位。”

也就是说,将来保泰承爵的时候,可以不必按规矩降袭了。

太子喜道:“这道旨意若是传到裕亲王府,伯王必定对汗阿玛感激涕零,愿为汗阿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昨天晚上,他躺在床上,回想起前世看过的史书,突然发现,自己以往一直陷入了一个误区。

前世他一直以为,自己的对手是大阿哥;今生他倒是醒悟了一半,知道大阿哥也是被裹挟其中不得不争,就把对手变成了康熙。

只是如今想来,他的对手从来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呀。

是他自己不够好,一直以来的格局都太小了。

不管是前世与大阿哥相争,还是今生准备与康熙相争。父子兄弟之间争来斗去,消耗的都是大清的国力。

而这种消耗,先受影响的虽然是上层贵族,但这些达官显贵们肯定是不愿意买单的。他们必然会千方百计的,把自己的损失转嫁到下层百姓身上。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原来这句话,从来不是史书上的一段文字而已。

第291章 明若进道录司

旨意传到裕亲王府,裕亲王一家的确是感激涕零。

只不过,这感激却不是对着康熙的。

虽然太子是私底下去求见的康熙,但宫里的一块石头都会说话,哪有什么真正密不透风之事?

更何况,太子又不是个真圣父,哪会做好事不留名?

裕亲王私底下打探之后,就知道康熙之所以给了他这么大的恩典,是在太子求见过后。

而且,得了好处的还不止他自己,还有同样被罚禁足的大阿哥。

裕亲王感慨道:“太子是个厚道人呀!”

如果太子单单是为了他求情,他还会怀疑太子是为了拉拢他。但太子不只为他求情,还为大阿哥也求了情,除了心性豁达宽厚,裕亲王实在是想不出别的原因了。

作为康熙的亲哥哥,还是个实权亲王,裕亲王虽然平日里不争不抢不声不响,但他在宗室中的影响力,绝对不小。

如今他对太子好感大增,必定会影响一大批宗室亲贵对太子的看法。

由于太子对满族王朝来说是个新鲜事物,虽然有储君之名,但其实他在宗室里的威望并不高,支持率也低的可怜。

相信有了裕亲王替太子背书,肯定让宗室们意识到,如果是太子上位,他们照样有好日子过。

未来的日子有了保障,除非是脑子有坑,谁还会想着另立炉灶,扶植其他皇子上位?

毕竟,大阿哥的前车之鉴还在那儿戳着呢。分明是他自己犯的错,拿亲大爷背锅顶缸可是毫不含糊。

住在宫外的裕亲王都能打探到的消息,在宫内经营多年的惠妃,自然只有更清楚的。

原本惠妃就不赞同大阿哥和太子争斗,只是大阿哥本不听她的劝,一谓和太子别苗头。天长日久的,惠妃难免担忧,日后太子上位,大阿哥会处境凄惨。

这一次太子主动为大阿哥求情,让惠妃看到了太子的心胸之广,心里那股隐隐的担忧放下了,日常就更劝着自己儿子收敛了。

而且惠妃不但自己劝,在大阿哥娶了福晋之后,她还私底下联合了儿媳妇伊尔根觉罗氏,婆媳两人合力影响大阿哥。

虽然大阿哥长大之后,就有些叛逆,不大听惠妃的话。但他毕竟是个孝子,和大福晋的感情也很好。

还有额娘的耳提面命,后有福晋的枕头风。再加上如今明珠也对他疏远多了,为了外力的影响,他那股和太子别苗头的心气,也就逐渐松懈了。

接下来这几年,太子仿佛打开了什么开关,行事越发大气宽和,却又不一谓宽纵,处事十分公正,很让宗室和汉臣们信服。

大阿哥虽然还是时不时在言语上刺太子两句,但在实际行动上,却消极得很。

如今,他一门心思都想着要好好办差,给自己挣个爵位,好给额娘争气,也让福晋以夫为荣。

眼见太子在朝中内外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