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1 / 2)
铁面无私
康熙白眼一翻, 整个人往后倒。胤禛连忙向前, 拍拍他的胸口,给他顺顺气:「汗阿玛别气, 他们没来向您辞行,估计是去做什么隐秘的事。」
「什么事——」康熙深吸一口气, 「什么事用得着瞒朕?!」
胤禛:「皇上二哥安排的事, 儿臣即便想知道也不好打听。不如儿臣去找皇上二哥过来,您亲自问他。」
「快去!」康熙催促道。
胤禛:「儿臣这就去。梁九功,王以诚,还有你们, 照看好汗阿玛。」
康熙望着胤禛的背影, 感觉他一点也不着急,不禁皱眉:「梁九功,你说老四刚才是不是故意的?」
「故意?」梁九功下意识摇头,「四爷没这么大胆子。」
康熙摆手:「刚才老四脸上闪过不耐烦。别人心里有气不敢故意气朕, 老四敢。别忘了, 当年德妃说他大了无需照看, 老四个强种当时就说, 他长大了,也可以出宫住了。那时才十来岁就敢那样说, 敢故意气朕一点也不奇怪。」
「那您知道四爷是故意的,就别生气了。」梁九功道, 「皇上没告诉您, 估计怕您担心。」
康熙冷笑:「怕朕拦着他还差不多。不信?待会儿皇帝过来朕问问他。」
一炷香后, 胤礽才从干清宫过来。而胤礽进了慈宁宫,还未说话先咳嗽。康熙顿时顾不得「兴师问罪」,关心道:「有没有宣太医?」
「小小的伤风,无碍。」胤礽问,「四弟说汗阿玛找朕,还跟朕说有要事,出什么事了?」
康熙噎了一下,「别听老四胡说,不是什么大事。朕听说十七不在京城,好奇他去哪儿了。」
「十七弟去南海了。」胤礽道,「年后才能回来。」
康熙张嘴想问去南海做什么,瞧着胤礽不太想说,逼着他说出来,胤礽心里也不大痛快,于是就没问,而是叫胤礽回去歇息。
和平四年,大年三十,皇宫家宴,十几个亲王少了近一半,皇子和皇侄也少了好几个。康熙兴致不高,胤礽也没了让小太子去逗康熙开心的兴致。
沉闷的皇家家宴结束,大清臣民迎来和平五年。
胤礽登基的第五个年头,京城百姓的生活和康熙主政时没多大差别,真要说点什么,便是自打皇帝的兄弟入主各衙门,贪官明显少了,各衙门的官员做事认真了。顺天府和大理寺审理案件用时也短了,有时甚至一天就能结案。
可是除了这一点,百姓幷没有得到什么实际好处。至于某些地方不加赋,某些地方赋税低,百姓认为和平帝效仿康熙帝。毕竟当年湖广百姓迁往四川时,朝廷曾下诏,移民垦荒地,五年起才征税。滋生人口,永不加赋。
不满胤礽颁布「不得阻拦节妇改嫁」诏令的酸儒走亲串友时,聊到过去的四年,不但给胤礽按上「穷兵黩武」的帽子,还说他任性妄为——三天两头派船出海,举行火器演练。
碍于和平帝喜欢出来閒逛,怕传到胤礽耳朵里,酸儒们心生不满也是关起来门来议论。
大年初五,南方祭财神,北方人吃饽饽的时候,南北百姓心底认为今年还会跟往年一样,嘴上依然忍不住念叨,但愿一年更比一年好。然而,就在这一天,扬州多个盐商、两淮巡盐使和两淮运盐使被抓了。
年初五这一天,百姓认为不该走亲串友,应当在家待着。可是乍一听说这个消息,大清各地的百姓忘记年俗,纷纷走到交好的亲戚邻居家中打听到底怎么回事,盐是不是要涨价?
京中百姓不吃米可以吃麵,没有米麵还有番薯、玉米和地蛋可以果腹,除非京城发生大动乱,不然绝不会饿肚子。
如此关心盐价,除了十斤米也换不到一斤盐以外,还因没有别的东西可以替代盐。可是人若是三天不吃盐,会感到浑身无力,干活都使不上劲,所以才这么着急。
胤禛怕路上出现什么变故,命弘晏和弘辉走海路,直接到天津卫下船入京。以致于跟盐商和巡盐使牵连颇深的京官收到消息后,在半路上各个官道和驿站布下天罗地网,楞是没堵到人。
胤禛正是防着怕被连累的京官杀人灭口,在呈给胤礽的奏摺上,才请求胤礽先瞒着盐商被查的消息。
胤礽得知是弘晏和弘辉看押犯人,便瞒个十天,估摸着涉案的朝中大员收到从扬州送来的消息,弘晏一行也到海上,就使人把扬州盐商出事的消息放出去。正因如此,才能在短短半天之内传遍大街小巷。
江南各地商人听到这个消息,和老百姓的反应截然不同,而是关心的是朝廷接下来会选哪些人接替那些人。
常人说盐这个行当暴利,怎么个暴利法?打比方,扬州各盐商一年交给朝廷的盐税六百万银两,那么落到他们兜里的只会比六百万多,比京城日进斗金的堂堂杂货店还赚钱。
杂货店还要到大清各地挑货,而盐商只需打通上下关係就可以在家中收钱。若是再勾结卖私盐的商人,那真是比朝廷还有钱。
一个盐商倒下,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