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眠春山 第116节(2 / 3)

加入书签

风的暖意。

姜青禾久久地看着这座在长生天下的蒙古包,她的眼前模糊,内心却清楚。

也许大伙想告诉她,她有了草原的名字,有了草原的蒙古包,她们给裹上了女儿毡。

你不是外人,你也是草原的女儿阿。

第92章 我的蒙古包

吉雅掀起蒙古包的毡布, 她喊:“图雅,来看看你的家。”

“做了好久呢,按额们蒙古族传统来造的,不晓得你喜不喜欢, ”乌丹阿妈揽着姜青禾的肩膀说。

姜青禾立即回答, “喜欢!”

大壮小子巴拉吉笑话她, “图雅,你瞧都没瞧呢。”

一群人大笑,姜青禾也跟着笑,不管啥样她都喜欢啊。

她被簇拥着进了蒙古包,踩在了地板上, 蒙古包是分有地板和无地板的,大多数牧民为了搬迁转移方便, 基本很少有铺设地板。

更多牧民会在地上铺设一层砂石, 放几张很厚的毛毡, 有几家会加铺花哨的地毯, 就算是阿拉格巴日长老的蒙古包, 也只是整个架构大,但没有铺地板。

“怎么铺了木地板, 铺几块毡布就得了, ”姜青禾内心充盈着饱满的情感, 汩汩地要从眼里流出, 可她话语里却竭力保持着平静。

巴图尔憨憨笑着, “你家里铺了砖,蒙古包铺不了砖, 木地板好做点,蒙古包要拆板子也可以拆的。”

地板不是一根根安上去的, 每块地板成半圆形,下面带有平行的龙骨,安装方便,拆卸也不麻烦。

没有在蒙古包里生活过的,要进入一个布置完好的包架内住,很容易犯糊涂。

所以乌丹阿妈拉着姜青禾给她解释,“这你认识,图嘎啦放在台子上,高勒木图得放天窗正中间。”

图拉嘎就是火撑子的意思,高勒木图则是火灶,在蒙语里也有火源地的意思。它的四周是留空不铺地板的,对于蒙古人来说,这正对着穹顶的中间为火位,放置火撑子以及火灶,用来烤火或者煮食。

旁边东南方向会放火钳子和一个箱子,那在牧民口中应该叫牛粪或羊粪箱子。

进门的正面是长者起居处,西面或东面为晚辈睡的床,所以正面安置了有床头的双人床,外圈弧形与蒙古包相吻合,床头床尾大小相同,既可晚上睡觉,又能当坐具。

姜青禾目光转向另一边,她有点意外地指着西面的小床问,“这是童床?”

蒙古族的童床更多意义上应该是婴儿床,有吊在顶上的吊床,也有另一种摇床,将婴儿绑在床上,床会摇晃。

可蔓蔓已经四周岁了,个子越来越高,蒙古族的两种童床早已不适用于她。

吉雅笑眯眯地道:“是童床阿,加宽加大了好多,蔓蔓起码能睡到六七岁。”

巴图尔说:“等蔓蔓再大点,额们也给她做个蒙古包。”

姜青禾也笑说:“那我可记着了。”

“图雅,你来,”乌丹阿妈招招手喊她,姜青禾走到蒙古包西南边,那里放了一口小缸和一个桶。

“这是酸奶缸,那是酥油桶,用完放回到这来,”乌丹阿妈嘘嘘叨叨交代。

在蒙古族的演变中,尊位从东变为了西,所以这两样对着牧民来说很重要的东西,搁置在西边,不要随意转变位置,奶桶更是。

蒙古包里头有类似一个个菱形的木网,那是哈那,在酸奶缸的上面有个丫形的钩子,挂骑马用具等物。

东墙有个碗架,东北边是上下两个箱子,那相当于蒙古女人的嫁妆箱,这会儿只让姜青禾放些自己的衣物和被褥。

整个蒙古包里大到双人床,小到牧民必备的笊篱,用柳条编的都给她备好了。这完全不像是新起的蒙古包,反而处处透露着一直有人居住的感觉。

吉雅见姜青禾站着出神,忙伸手摇了摇她,凑到她跟前笑道:“虽说眼下你还住不了,但你能先学学夏天咋看日头阿。”

新起的蒙古包得要祝祭才能入住,眼下还不是祝祭的好时间。

至于吉雅说的咋看日头,其实是从蒙古包里看时间,冬夏季并不相同。姜青禾很感兴趣,她一直都知道牧民会通过太阳照耀到蒙古包哪个方位,而知道大概在哪个时辰。

眼下阳光逐渐从蒙古包里消失,吉雅说:“日头落山了。”

她带着姜青禾走到火撑子旁边,指着露出来的穹顶,也就是陶脑圈儿,“日头照到这了,是黎明,日头升起要起床了。”

蒙古族里流传着一句谚语,寅时不起误一天,少年不学误一生,而吉雅说的黎明就是寅时(三点到五点)。

等起床后,从外面蒙古包来看,日头要是落到了陶脑和乌尼边,那则为卯时(五点到七点)。

甚至他们能从日头移到屋里的碗柜边,从而知道那是未时(下午一点到三点)。

牧民依照日头的照耀方位,来有序地安排自己一天的生活,直至日头从蒙古包里消失,天渐渐黑下去,蒙古包里的牧民才随着草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