眠春山 第177节(2 / 3)
以啊,”姜青禾笑眯眯地说,“那今年的高粱、荞麦、黏黍子什么的,都不要了嘛。”
吉雅和高齐格闭嘴,谁会不喜欢吃荞麦和高粱呢。
姜青禾心下颇为好笑,其实她的认知也有错误,她以前单纯地以为牧民爱吃青稞、面粉和挂面。
但并不是的,青稞是因为好种,面粉是真的爱吃。
不过在开地之前,姜青禾带来了种类丰富的粮食,比如荞麦、高粱、软硬糜子、黍谷子、谷子、红豆、黄豆、苞谷面等等,看看大家喜欢吃什么,到时候多种些。
这为一众牧民打开了另一扇大门,他们发现自己压根没有那么爱吃青稞。
他们最喜欢的是高粱,不管是煮着吃,还是用高粱面做的粘糕、面条和煎饼都爱吃。
其次是软糜子磨成的黄米和红豆,做的粘豆包大家也赞不绝口,他们还喜欢用硬糜子炒出来的炒米,比小麦还要受欢迎。
甚至连黏谷子这种牲畜不是很爱的东西,但却被牧民所喜欢,蒸成的白小米能吃好多,甚至超过了青稞面做成的糌粑在他们心里的地位。
苞谷面也没人排斥,做的馒头大家也很愿意吃,荞麦就是好吃不耐饿。
这些粮食极大的丰富了牧民只有羊肉、奶制品包括一些面粉的生活,虽然他们最喜欢的还是肉,可这饱腹感极强的面食,让他们头一次产生了吃饱喝足的感觉。
所以姜青禾给他们定下了以高粱为主,其他各种粮食为辅的耕作结构,未来还可以再调整。
她还曾笑话大家实在太好养活,因为喜欢吃的这些粮食完全不挑剔,不用太精细也能成活,刚好适合他们这些刚种地的新手。
但是好养活是好养活,该上的肥还是要上,这让大伙极为痛苦,姜青禾听了一耳朵的牢骚。
直到长老喊她,“图雅你来一下。”
大家才不再嘀咕,姜青禾走过去,长老指了指前面那条小路,“走吧,去瞧瞧。”
牧民们要开的荒地就在这条小路的尽头,那里小溪汇聚到了庞大的黄水江里,只要能把两岸荒地开垦出来,真的可以实现粮食铺满田野。
姜青禾扶着长老走过了一个缓坡,她伸手撩开一旁垂下的树枝,“这里要尽快开一条路出来,不然农具都不好运。”
这条路实在太窄,要开路就得把两旁的树给砍掉,然后再填土,才能成为一条大道。
在这里当着长老的面,姜青禾也说起曾经跟土长说过的话,“人还是太少了。”
不同的是长老也赞同,“真的太少了,羊都比我们人多。”
他拄着拐杖走过一个台阶,稍稍喘了口气接着说:“等走敖特儿的人一离开,能留下种地的更少了。”
姜青禾稍微思考了下走敖特儿的意思,其实敖特儿就是帐篷的意思,走敖特儿意味着牧民带着小帐篷和勒勒车,离开驻扎点去更远的草原放牧。
牧民虽然选择定居,但作为游牧民族,他们依旧要保留自己的习俗,没有办法割舍下,所以就让一部分人带着羊群去放牧,短暂地进行转场。
到要剪春毛时将羊群带回来,然后等剪完春毛之后,再转到贺旗山背后的高山夏牧场放牧。
这一批人走了之后,留下的照顾产羔的母羊,挤奶做奶制品,还要修路、翻地、下种等等事情。
姜青禾走过了那一条狭小的路,她看见了两岸狭长的地貌,遍地生长着杂草,牧民在地里割草,小娃则蹲在里面一点点拔。
她心里琢磨着,转过头问了长老一句,“引人进来怎么样?”
但这句话说出口,她又摇了摇头,能住在一起的牧民都是知根知底的,贸然引人进来,万一发生了什么也很难预料,不能保证人都是好的。
不过长老和她的想法有些不同,他说:“其实我们部落,应该可以称作阿寅勒,但之前它是用来称牧户的,而不是牧营地。”
“是因为这些牧民在好些年里,他们的蒙古包渐渐聚在了一起,人越来越多后,就变成了阿寅勒(村落)。”
长老回忆着以前,他想起了很多,面对着宽阔的荒地他说:“像乌丹、萨仁,”他又念了好几个姜青禾熟悉的人名,“这些都是半路聚在一起的啊。”
“图雅,我把这些半道来的人称作是额顿霍喜格。”
这个词一出来,让姜青禾有些微怔愣,它代表恩赐的财富。
对于她来说,只有特别有用的人才能够得上这个词。
而长老告诉她,并不是这样的。
他甚至轻轻吟唱那古老的歌,“流水潺潺,山泉淙淙美丽的草场四季常青。
这里居住着五百万人民,人们相亲相爱,彼此不分。
在主人的洪福照耀下,吉祥如意,欣欣向荣。”
姜青禾已然懂了,她笑着说:“等碰见合适的人吧。”
她心里想着这件事,往杂草地里又走了几步,看到孩子们捉虫子玩,有的在地里打滚,被他的额吉一把拉起呵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