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八十三 我的一切就在其中(2 / 3)
原因只占一部分,且不是最主要的,人祸的原因才是最主要的。
&esp;&esp;所以要让吃不上饭的人吃的上饭,最主要在于解决人祸的问题,不能让那些有权有势的人肆无忌惮的掠夺土地。
&esp;&esp;同时苏咏霖想到往前历朝历代都有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农民的政策,可是有宋以来却没有了类似的政策,这是什么原因呢?
&esp;&esp;他觉得很困惑,想要去找到答案。
&esp;&esp;这一张纸就写到了这里。
&esp;&esp;读完之后,辛弃疾感到很惊讶。
&esp;&esp;觉得苏咏霖年仅九岁的时候就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并且想到了人祸为主天灾为辅的问题,并且思考起了土地兼并的事情。
&esp;&esp;太聪慧了。
&esp;&esp;他九岁的时候还在祖父的指导下苦读儒家经典呢。
&esp;&esp;辛弃疾对苏咏霖的思想历程有了极大的兴趣,于是开始接着往下看。
&esp;&esp;往下看,就能看到苏咏霖历次跟随父亲或者祖父外出的见闻,多是百姓的斑斑血泪,仅仅从文字描述就能感觉到迎面扑来的凄惨绝伦,以及他内心越发浓重的怒火。
&esp;&esp;可是这种怒火并未影响他的思考,他依旧维持着正常的思维进行思考。
&esp;&esp;他从中不断的自我摸索,终于发现有宋一代不进行土地兼并的抑制政策是有其深层次原因的。
&esp;&esp;以往历朝历代抑制土地兼并的实质是税法和征兵对自耕农户口的需求,赋税和兵源都来自于庞大的自耕农户口单位,他们需要通过控制土地兼并来确保赋税的收入和兵员的数额。
&esp;&esp;但是这一情况随着中唐以来的生产力发展和人口增加以及社会动乱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esp;&esp;均田制和府兵制度的崩溃以及两税法的出现为宋朝不抑制土地兼并开启了先声。
&esp;&esp;到了宋朝,收取赋税和招募兵员这两项维持政权的必须行为已经不再需要政府费力维持一个庞大而稳定的自耕农阶层而去实现了。
&esp;&esp;赋税不再以受田丁男作为征收单位,而改以田亩和资产作为主要赋税征收标准,不管是谁掌握土地,只要土地还在宋国境内,就能征税。
&esp;&esp;征兵制度则从役兵制度改为了募兵制度,不需要依靠自耕农户口来征兵,而是面向社会出钱招募。
&esp;&esp;宋初统治者也从制度层面消除掉了地方豪强尾大不掉的隐患,使得地主豪强不再是一家一姓王朝的掘墓人,至少表面上看起来不是。
&esp;&esp;因为土地兼并而失去土地的人口则有相当一部分因为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海上贸易的发展而被吸纳为工商业人口,形成了市民阶层。
&esp;&esp;他们靠打工出卖劳力和智力获取收入,而不是靠耕种田地获取收入,他们没有生产资料,是无产者,生死存亡都和土地没有直接关联,和国家的经济大环境有关联。
&esp;&esp;而有宋以来取消宵禁,打破坊市界限,让商品经济得到了极大的繁荣和发展,吸纳了大量的无地人口。
&esp;&esp;人口流动性和财产的不确定性自打有史以来第一次产生了剧烈的变动。
&esp;&esp;时代变了。
&esp;&esp;繁荣的经济的确在相当层面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使得有宋一代农民起义虽多,却始终不能做大、不能威胁赵宋皇室的政权。
&esp;&esp;当然,这也只是缓解,并未实质解除,然而这并不足以导致宋的灭亡。
&esp;&esp;女真人的入侵致使北宋覆亡更多的是一种偶然性事件,并不是土地兼并造成的。
&esp;&esp;但是即使没有女真人入侵,赵宋王朝应该也会在更遥远的未来因为愈演愈烈的社会矛盾而最终走向崩溃。
&esp;&esp;可是这个崩溃到底是多久,谁也不知道。
&esp;&esp;可能是三百年,或者是四百年,甚至可以是五百年。
&esp;&esp;只要工商业继续发展,城市足够繁荣,科技不断进步,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宋帝国甚至不会因为土地兼并而崩溃,而是因为其他的经济因素而崩溃。
&esp;&esp;亦或不会崩溃,而是依靠其他某种手段迎来全新的宋帝国,发生内部变革,获得更长久的生命。
&esp;&esp;但是在这段过程之中,遭受苦痛而不断丧生的人民群众也将成为这一前所未有的社会进程的殉葬品。
&esp;&esp;他们的苦难,他们的悲剧,他们的哭喊,不会有任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