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权倾天下 第五百九十三章 赈济(2 / 3)
,“今年似乎受灾的程度较重一些,除了免赋,国家征调催发的徭役,是不是也一并免了?”
&esp;&esp;当时的徭役分为很多种,城市之中有火夫甲长之分,在街面上值勤,查拿犯禁人犯,巡逻街坊,有火警了登楼击鼓,一起救火,这是火夫铺夫。
&esp;&esp;甲长负责征调物品,供应上宪催科,一旦有人不到,或是有物没有征齐,当然,就得是甲长自己贴补赔累。
&esp;&esp;所以,中产之家一旦摊上这一类的徭役,破产破家都是很寻常的事。
&esp;&esp;农村里头就更多了,河工,路工,农田水利道路桥梁,当然全部是要征发农民应役。地方官员如果少做事,其实也就是少骚扰农民,所以明中后期,地方官员都以安静为第一要务,只要境内无事,又少刑案,再能清廉一些,就是一等好官。
&esp;&esp;当然,纠枉过正了,道路桥梁不修,水利不兴,也是明中晚期的一大弊政,根本无法可想。
&esp;&esp;而崔浩所说的地方,却全部是靠近军镇的州府,这些地方的徭役却自然是和边镇军务有关,或是送粮上前方,或是修理城墙,或是整理营寨,总之,近军镇的州府,徭役也是极为要紧,并不能随意停止。
&esp;&esp;果然,崔浩说完,这一回太子却也是没有刚刚的那么从容肯定了。想了再想,才迟疑着道:“边镇徭役,似乎不可擅停吧?”
&esp;&esp;“是,但是……”
&esp;&esp;“我知道,你又是想说百姓太苦了是吧?唉,这些我亦知道,不过,为国效力也是该当的,朝廷不征发他们,难道叫边军自己将粮食背上边镇去?”
&esp;&esp;“延绥那里,已经有不少百姓插标卖女了,殿下,我想,似乎可以酌情减免一些徭役摊派什么的?要不然,似乎也可以拟裁一些老弱,这样,百姓的负担也能少一些?”
&esp;&esp;“昏话,崔先生,你这是叫我授人心柄啊!”
&esp;&esp;“这……请殿下明言?”
&esp;&esp;“前一阵子,你们计议抗拒张佳木拟裁京营老弱的事,不就是在这里议定的?他是何等人,消息灵通,我在这件事上的态度,自然也是不少人都知道了。你想,京营原本就是该象张佳木说的那样大加整顿一下,可你们为了对付他,商量好了封驳旨意,对了,那个封还旨意的给事中,是从监察御史任上调去的吧,似乎是你的进士同年,叫杨继宗是吧?”
&esp;&esp;“是,殿下说的是。”
&esp;&esp;崔浩的声音艰涩无比,似乎也没有想过,居然有一天他和张佳木要站在同一个阵营之内。其实当时的边军也已经开始腐败,将领广募私兵为家兵,数十年后,一个总兵调任,可以带走过千的私兵。
&esp;&esp;大量的边军很少装备或是根本没有装备,营中老弱充斥,战斗力急剧下降,有明一代,边境上斩首过百级的记录很少,因为边军营制崩坏,守备防线还没太大问题,但主动出击野战就很为难了。
&esp;&esp;武宗之以为为“武”,也是在当时边军战力下降的情形下,自己亲征与蒙古小王子对垒,以文官的记录才死了几个人,数万骑兵对阵,这样的伤亡数字,显然是经不起推敲的。
&esp;&esp;武宗一死,文官诛江彬等边将,至嘉靖年间,不仅河套被蒙古人侵占,还被人一路打到京城。
&esp;&esp;边军之崩坏,最少在现在就已经是很明显的事了。
&esp;&esp;但崔浩的建议,确实有为张佳木张目的嫌疑,所以太子将之痛驳,崔浩亦是无话可说。在此这之前,太子算是对他言听计从,并且以皇帝对内阁称先生的例,太子对崔浩亦称先生,这,也是极为了不起的荣誉了。
&esp;&esp;见崔浩沉默不语,太子便安抚他道:“细民百姓,原本就该纳粮应役,供应边军也是他们的本份,先生,以为然否?”
&esp;&esp;“唉,就是太苦了。”
&esp;&esp;崔浩喃喃道:“插标卖首,算是寻常了,摔死或淹死刚生的幼儿,更是常见之事;易子而食,都或有之,至于食观音土,草根树皮,然后饱涨而死于道路途中的,更是常见。诸州、府、县,携老扶弱出来逃荒的,有数万人之多……”
&esp;&esp;“好了,好了!”
&esp;&esp;听到这儿,太子已经颇为不耐烦,打断崔浩的话头,道:“先生亦是听人言,未曾亲见吧?”
&esp;&esp;“这,这倒是。”
&esp;&esp;“有夸大请赈之词,怕也是有的!”
&esp;&esp;崔浩无语,半响不能答,不过,他是太子近臣,有建言诱导之责,太子只要说,他就必须回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