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我力能扛鼎 第168(2 / 3)

加入书签

去惹人笑话。

唐荼荼便顶着一脑袋五彩斑斓的花蝴蝶,穿得严严实实地出了门。

她分明又困又晕,后脑勺沉甸甸地往后坠,离了唐府,透了透新气,又立刻觉得天清地明了。

西市上照样热热闹闹的,这是中城十二坊里没有的鲜活气——那些官家全关起门来过日子,天凉以后,各家夫人小姐不爱动了,巷道里没了那些穿金戴银的美丽,不免显得萧瑟。

西市上不同,还是斗鸡走马的热闹。这边吆喝着:“掌柜,一斤牛肉!添截舌头做饶头!”

那边吆喝着:“秋季清肺润肺炖梨膏,滋补养生老鸭汤!”

各家食肆里都添了热锅子,挂起大红旌旗,上边画“一个鸳鸯锅上飘三道烟”,这就是热锅子的标志。

刚出锅的卤串连着大铁锅端到铺门口,一锅端上去,周围食客闻着香便一拥而上,块儿八毛的吃个热闹。

举着帘子累手,唐荼荼伸手要把帘子挂起,好好看看人间烟火,被华琼一扇子敲手背上。

她娘美目一瞪:“想不想好了!吹股头风又要病!”

唐荼荼只好放下。

华琼扫了一眼她看的方向,“想喝老鸭汤下午我给你炖,外边卖的都是拿鸭架熬的,没什么吃头。”

唐荼荼笑起来:“行!”

华琼又道:“你裘叔叔来过信儿了,他们初七到的扬州,说是你那花椒稳稳当当运过去了,走水路也没受潮。咱们不是包成小包想走散货么,卖得不好。”

她说话实诚,没那种“我怕娃娃难过,骗你说卖得很好”的心思,卖得不好就是卖得不好。

唐荼荼有点失望,又听娘说:“不打紧,入秋以后是丰收的时候,赶庙、祭神、打节场的,各种庙市上都有‘老饕宴’——何为老饕宴呢?就是一群爱吃会吃的名嘴,他们坐一块吃席,品鉴新菜。”

“江浙两地富庶,一个‘吃’字上头讲究得不得了,秋冬两季有各种厨神大比、文饕作赋,要议定明年的宴节菜。你裘叔叔打算联系几个川菜大厨,把椒麻菜的名头打出来,花椒就不愁卖了。”

江南啊……

京城百姓都有点皇城脚下的自矜,看外国人,统称藩鬼;看外地商帮都是穷地方来赚钱的,穷山恶水出商帮嘛,舍下妻儿老母出来赚钱,不是苦命人是什么。

唯独对江南高看一眼——都说“物华天宝莫出京城,人杰地灵还看江南”。江浙,是多少百姓的心驰神往之地。

唐荼荼:“真想去啊。”

“那就明年去呗,娘带你去。”

华琼手里头没缺过钱,什么事儿都轻松得只需一句话,唐荼荼爱死她这说走就能走的魄力了。

俩月没来,华宅依旧热热闹闹的。这么大个宅子,分明只住着华琼和华姥爷两位主子,厨子加上仆役凑一块也没十个,却能过出百八十人的热闹来。

几个嬷嬷正坐在院里说话,瞧见华琼领着她进门,七嘴八舌地招呼着,好像唐荼荼不是俩月来一趟的客人,是府里正儿八经的小姐回家了。

“二姑娘来啦?”

“快派个人去街门口喊老爷回来!”

“哎哟,二姑娘又长高了,大姑娘一天一个样。”

唐荼荼寻思自己最近几乎没锻炼,工部的饭油水又足,光吃不动是大忌,她小臂的肉都瓷实了。遇上熟人不是夸她聪明,就是夸她长高了。

她不在意这个,闻言就只是笑:个子高点好,上马车都不用踩凳,一抬腿就上去了。

唐荼荼左右瞅瞅:“账房先生们呢?”

华琼手搭在她肩膀上往里走:“都回家了。每季末才统账,就是每三个月过来一个月,忙完了,就各回各家了。都是五六十的老太爷了,家里牵挂着,一直住在咱们这儿不是个事。”

唐荼荼纳闷:“账房这么赚钱?一年干四个月就能赚够钱了?”

“那可不,一天二两银子呢,多劳还有提成。”华琼又道:“账房只算是挂在咱家名下的长工,跟牙行签了二十年契的,不能泄露咱家生意走账。一年里头不忙的那几个月,他们也接外活儿。”

走到正院,华琼摁在荼荼肩膀的力道重了重。

“你等会儿,我叫俩嬷嬷把你屋收拾出来,给你换套床褥。你上回住的那屋,铺的还是凉席和夏凉被呢。”

“好嘞。”

唐荼荼一听,就知道那屋子没人住过。说明那不是客房,是专门给她留出来的屋子。

嬷嬷烧水上茶,两人坐在院里喝盏茶的工夫,又见着了个熟人。

傅九两一路踱着园中的石子路过来,走姿滑稽,他几乎是踮着脚、贴着廊边走的,人还没走到跟前,隔了一个转角便说上了话。

他啧声:“掌柜的天天弄这邪门东西。谁家往青泥路上安鹅卵石啊,硌脚硌得这能走吗?”

唐荼荼脚底板厚,鞋底更厚,走过来一点没感觉。

华琼哈哈大笑:“老太爷非让安上,他跟句家老爷学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