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皇子究竟何时夺嫡 第179(1 / 3)
这个时代,能出头的只有考科举入仕这一条路。
哪怕是日子稍微好过些的农门,也是希望能举全家之力供个读书人的,乡绅地主和小商贩更是不用说。
因此,若不论功名,每一个郡城县城,读书人其实是很多的。
这告示一张贴,顿时便引发了全城热议,相熟的友人之间,都在奔走相告。
“你听说了吗,慎郡王发布了招考启事,说是要招王城七部吏员,总共录取好几百人呢,不限功名,凡是童生以上都可报名参加。”
“七部吏员,这是什么意思……”
“我看告示上的职能介绍,那七部其实等同于朝廷的六部,只是名目有所不同。”
“那岂不是一步登天!”
“对啊,所以这是一次绝好的机会!”
要知道,他们这些读书人,想进入六部,那少说也得考中了进士才能有一些机会。如今这场招考,却是可以让他们省去寒窗苦读数十年,直接参与六部选拔。
虽说慎郡王治下不等同于朝廷,但他如今可是统一了北戎,其治下还有两郡两城,这样辽阔的领土,与大启又有多大区别呢?
他们寒窗苦读数十年也未必能考得上一个进士,如今能有机会直接入仕,怎能不好生把握。
“距离报名截止还有二十天,咱们得抓紧时间。”
城中的百姓们,也纷纷将这消息告知自己住在乡下的亲戚。
没多久,便传遍了肃城附近的数个郡县。
天下读书人本就仰慕慎郡王,如今有机会到慎郡王治下成为吏员,自然是无不欢欣鼓舞。
哪怕有可能在城门被赶回来,甚至去了肃城也是白跑一趟,众多读书人也还是立刻收拾了行囊,星夜兼程往肃城去赶考。
如此一来,差不多时间举办的附近郡县的科举考试,竟是没多少人参加了。
一方面是很多廪生举人都跑去肃城了,无人给考生作保,另一方面,考生也有大半跑去了肃城,根本无心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附近郡县的地方官们,原本惧于慎郡王威势,不敢阻拦前往肃城赶考的考生,等回过神来发现自己治下的科举考试无人参考后,也已经来不及了。
惧怕皇帝责怪,很多人都在考虑,要不自己也收拾包袱,带着家人去投奔慎郡王算了。
此为后话。
为了接下来的吏员选拔考试,李洵很是忙碌,一方面要出题,另一方面还得解决其他问题。
毕竟林德康既要总揽政务,又要出题,还要监管人事部,也是分身乏术。李洵既然在肃城,便少不得要分担一些他手里的事务。
比如眼下人事部的人就遇到一个难题,短短几日,报名的人已经超过两千人,考生们的考试场所该怎么安排。
这次可是对附近许多郡县都广而告之的,男性考生的门槛又设置在童生以上,上万人应考都是很正常的。
这样一来,肃城原本的贡院是绝对不够使的。
李洵去贡院实地看了看,最后下令把附近的居民都迁走,临时搭建板房扩建贡院。
没两天又有人汇报城中的客栈已经不够赶考的学子们住了,李洵又少不得下令清理城东的流民安置所,暂时给考生们免费居住。
全程把关着这类琐事的同时,李洵还抽空去检阅了去年底招募来的三万新兵。
这些兵都是由李洵护卫营原本的营指挥使王常青负责训练的,基础类目其实训得不错,但李洵也还是需要对他们的训练项目进行查漏补缺。
这一日正在军营中练兵,便听亲兵来报:
“郡王,河陵急报,发现万余禁军从北戎草原边界而来……说是特意来投奔郡王的。”
跟在李洵身边的王常青闻言立刻道:
“郡王,会不会有诈?”
李洵对此是有些惊讶的,要说他没打过禁军的主意,那是不可能的。
京城那些以商队为名的情报与宣传人员,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为此布置的。
不过,他打的主意,也仅限于让禁军对他心生畏惧和向往,进而避免将来可能出现的内战。
却没想到,如今竟有这么多禁军来投奔自己。
但到底是真的投奔还是嘉佑帝的计策,却还有待验证。
“他们是哪里的禁军?”
亲兵道:
“据说原本是京城的,一个多月前被调到了燕山关驻守。”
李洵便吩咐道:
“先在河陵为他们搭建临时营地,好生安置,饮食,着装,医疗等,与河陵驻军下等兵等同。”
“是!”
亲兵领命而去。
李洵又叫人给伍汲传信,让他派人前往燕山关打探情况,核对这些人的来历是否属实,顺便探探燕山关是什么反应。
伍汲那边却是很快给他送来了另外的消息:
清河战线,西疆与鼎德一线,所有驻军都进行了大规模编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