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化宋 第126节(2 / 3)

加入书签

失败的最大功臣,两人都畏战如虎,逢战必逃,无数次将友军丢下,却因此在整个抗金之战没受大的损失,最后混了个和岳飞齐名的“中兴四将”之一。

盟约签订后,西军必然会去攻辽,以攻辽最低标准十五万大军来算,河北一带的粮草、兵马调动最快也要三个月,而且天气一冷,不利大军出击,也就是说,大宋攻辽,最快也要明年四月。

其中能做的布置很多。

赵士程深吸了一口气,写信建议陈行舟出兵助辽,至少,要暂时将女真钉在辽东一带,不能让他们攻略上京,一旦上京危急,辽国必然内乱四起,金人如今人手不够,占据的地盘不会长久,一到天寒,必然会退回金国,只需要驻守两三个月便可。

写完信,赵士程看着一边正在为他磨墨的张荣,不由大感头痛:“我这信都写完了,你怎么还在磨墨?”

张荣神色恭敬:“徒儿只是想多服侍一下师父您啊,这点小事,当然义不容辞。”

“成语用错,对师父不能说义,得说孝,”赵士程教训了他两句,又道:“十五把火枪已经是从牙缝里给你省来的,你平日多多训练,别的就莫要想了。”

张荣哦了一声,失望地放下手,把砚台拿去洗了,那垂头丧气的模样,活像一个没抢到脑子的丧尸。

赵士程一连抱怨着的徒弟们真是越来越不听话,然后寻了一笼羊肺喂给大鸟阿青,自己则小心地去找鸽子送信。

……

陈行舟收到师父的信时,已经是九月了,在辽东,这里已经进入了秋季。

他那时正在参观怨军的营地。

金国崛起后,东北大量民众为躲避战事,四下逃亡,给辽阳带来了巨大的人口压力。

好在陈行舟经营了辽东好几年,治下有了几分底子,勉强抗住了这二十余万的流民,帮他们在辽东安家,他们吃着薄粥,却干着苦活,累死者不计其数。

但陈行舟也没有办法,最难的那些日子时,他几乎掏空了辽东治下的所有府库,最后还靠着师父的接济的羊毛粮食,另外订下多劳多得的规矩,险险把冬天熬过去,等春来了,才勉强把饥民们的口糊住。

同时,饥民中的青壮被他招入军中,成为了怨军,如今是郭药师的治下士卒。

他今天便是过来视察军中有无克扣军卒的情况。

只是,在听说是陈相公来了之后,他只要沿途走过,便能不断看到有士卒向他叩首。

“什么情况?”陈行舟问陪同的老郭。

“你难道不知如今你在辽东的名声么?”郭药师奇怪地看着他,“救济饥民的时候,你在难民营里和他们同吃同住,又镇压了其中欺压良民的匪类,还让妇孺编制冬衣,你都忘记了么?”

“就这点事?”陈行舟有些头大,随便指了几个,“你、你,还有你,过来。”

郭药师点头,很快,那几个被点名的大头兵都激动地走了过来。

陈行舟挨个问了他们姓名、籍贯,家里还有什么人,住哪里,今天吃的什么……

他问起人来亲切温和,宛如聊天一般,把这几人感动得差点跪下,有问无不答,甚至还主动找话,什么都说了出来。

陈行舟分析了一下,发现这军中情况还成,便点点头,准备去看下一个军营。

“留守等等!”一名士卒突然叫住他,在他诧异的目光下拿出一个包袱,将一张很粗糙的羊毛披风跪献了上来,“这是我妻与织坊中妇人省下来的羊毛织成的披风,是小人等一番心意,谢过留守活命之恩。”

“受我活命之恩的人多了去了,要是我都收,家里还要不要别的物什了,”陈行舟笑着摇头,拿自己私印在那披风上盖了个极浅的红戳,“就当我收下了,退下吧。”

那小兵眼中瞬间浮起了泪水,感激涕零地抱着披风,用力叩首。

郭药师啧了两声:“又是这样,到哪都是这样,也不知你和王洋到底哪个厉害。”

陈行舟冷哼一声:“我不这样,你的兵,你的火枪,可都是王洋的了。”

提到火枪,郭药师瞬间乖巧得如同一只小羊,不再提别的师兄弟。

这时,特母哥找了过来,说梁王招见陈先生。

陈行舟微微皱眉,耶律雅里素来闲得发慌,若是有事都是直接来找他,若是正式地让他去见,想来是又来了什么大人物,真是惹人厌烦。

路上,特母哥告诉陈行舟,来的是一位贵客,这位可是真的贵,他是辽帝的亲叔叔,当年差那么一点点,就取代辽帝成为皇帝的耶律淳,先前辽帝亲征大败后,朝廷诸臣十分不满,质疑他不能当皇帝,不如皇叔耶律淳贤德,想拥立耶律淳为帝。

好在耶律淳脑子清楚,知道此时朝廷不能内乱,所以坚决支持辽帝,这才暂时平稳了朝局。

如今,朝廷任命耶律淳为都元帅,过来统领辽东招募的怨军,攻打金国。

“什么?”陈行舟难得带了怒意,冷笑道,“他敢提出这条件?”

当时饥民冲击辽阳时,他多次请辽朝支持粮草,但从头到尾都没人理会过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