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宋 第203节(1 / 3)
陈规做为知州,找原本的朔州辽将赵公直要了朔州的户籍、布防图,本能就觉得这些布防上漏洞有如筛子,需得大改。
他的看法与宗泽一拍即合,两个人一个善于后勤,对军械、粮草之事如数家珍,另外一个擅长调节兵将关系,无论多桀骜的将领在他面前也会对他表示尊重。
加上在皇帝的支持下,太原府做为大后方的支援飞快送来,三只新军部队、种彦崇、吴玠、徐徽言都已经在带兵前来的路上,于是乎,如何救援大同府的事情,又被提上了议程。
大同府南边的应州、龙首山、河阴、马邑等地,目前还在宋军手中,应该以应县为据点,与金军对峙,再寻找机会,夺回怀仁,有了怀仁,才有可能顺利带大军去大同,与金军决战。
而这次进攻的主力,将是以种彦崇为首的新军,他与吴玠和徐徽言一起,直接听命于宗泽。
计划定下,便是执行。
西军打仗略弱,执行还是没有问题的。
可能是天赋,只是驻守防御,但陈规却发现了不少的克扣军饷之事,粮仓对不上这些事情更是比比皆是,新军还好一些,旧卒意志薄弱,成天想的事情便是回家和领军饷。
他与宗泽一合计,将旧军中还有些愿意用命赚钱的士卒选拔出一些,放置在前线,同时加强防线,开拨出兵。
随后,如他们所料,在应县遇到敌军。
带兵的是完颜银术可,他收到宋军动向,带着三千骑兵便过来——在他的印象里,大宋士卒便是十倍于金军,也是一触即溃的废物。
不过,这次他遇到敌军是种彦崇所带的新军,他们与金军在辽东算是老对手,没得说,种彦崇怡然不惧,先用军中的火炮给对方打了个招呼。
双方在应县大战,从中午战至晚间,两边战阵居然都未崩溃,但种彦崇一方的军械却是明显优于金军,在火器之外,他们还配备有匕首、小型□□,训练过贴身肉搏。
完颜银术可豁然发现,他的大军在这种硬碰硬的大战中居然落于下风??
这个发现让他十分震惊,但他毕竟是名将,发现事不可违后,便不再犹豫,带兵退去。
但他并不是太担心。
就他所知,这种拥有□□、重甲、良马的军队在大宋军中也极为少见,大部分的,还是先前那种一见金军便逃的士卒。
这不过是三千士卒,等他回到大同,将娄室等人的万余大军带过来,必然能找回今日的场子,将这些精锐的军械,统统化为他们的战利品。
与此同时,种彦崇检查了应县那低矮的城墙,还有所剩无几的粮草,让人加急给陈规送信,他需要足够的火器才能守住这里。
过些时日,这里,必然会有一场大战。
得让金国知晓,大宋,也不是好惹的。
第279章 心中有数
在朔州附近的连续大败, 给了宋军士气很大的打击,先前种师闵在遭遇金军时溃败的士卒在两个多月里渐渐被召回军中。
但这次,他们没有按惯例被继续收编入其它军中,赵士程亲自下令, 将他们降为厢军, 用来修筑城防、运送粮草, 一些人数不够的禁军营制,被他直接取消了编制。
一般情况,赵士程不会干涉宋军打仗,这次出手的原因很简单,溃逃的兵丁是没有战斗力的, 他们已经跑出了经验,再遇到金军还会再逃, 甚至会裹挟着其它没逃过的士卒一起逃,形成溃败。
历史上,大宋这些溃逃兵丁和将领会滚雪球一样扩大,他们会自动聚集在最会逃跑将领身边, 形成一股尾大不掉、流寇一样的军队,成为南宋朝廷巨大的负担。
所以,他特别向前线下令, 如若再有不战而溃之兵, 不必收拢, 应向秦凤路、泾原路等地调拨军队, 重新组织防线。
宗泽等人当然支持了陛下的意见, 当然, 有一部分将领对这种行为颇有微词, 但也改变不了大局。
朝廷上还是有人反对这件事, 认为动用了秦凤、泾原路的兵丁,便无法防备西夏,如果西夏在这时有异动,大宋整个北边的防线都会崩溃。
赵士程坚持了自己的意见,西夏如今的皇帝是李乾顺,是有名中兴之主,明白自己依仗的就是在两个大国之间左右逢源,前些日子,知道辽国西京遇险,李乾顺亲自下令让大将李良辅领兵三万救援西京,只是被金国打得丢盔弃甲,如今正在舔伤口,不可能在这个时候给大宋添麻烦。
说起来,这位李乾顺也是颇有些能耐,在历史上,他不但破灭了大宋花了二十年即将功成的灭夏之大业,还在见到辽国没救,大宋也要玩的时候果断诚服于金,并且保存了实力,并且趁机扩大土地,将青海、陇南一带全收入西夏境内,成为西夏国土最大的时候。
可惜金国不争气,没过几十年就被蒙古废了。
更重要的是,秦凤、泾原两路有大宋经营了百年的险关城寨,一时半会,西夏是拿不下来。
再说了,如果抵不住金军,陕西、山西这些地方都守不住,那西夏守不守,也没什么关系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