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化宋 第215节(3 / 3)

加入书签

候。”

顿时一番鸡飞狗跳,费了好些时间才平息下来。

熟练地打完儿子,韩昉这才和颜悦色地拿出一套足有一尺厚、带着油墨香的数十书本,放在桌上,

温和道:“我已经打听过了,大宋皇帝有意在朔州、大同府等地开设‘恩科’,招考十人入朝,这事朝臣已在商议之中,如此,若是将我燕山府收回,必是也要开恩科的。”

说到这,韩昉无视儿子发青的脸色,语重心长地道:“这是仅有机会,咱们燕山府的文教,肯定比不过宋国那些沉浸此道多年的学子,但这恩科不同,这些年燕京兵荒马乱,大多人都荒废学业,为父这几年虽对你放松了些,但你底子还在……”

他越说越兴奋,还拿起大宋那可以加分的“杂科”书籍,分析其中哪些可以加分,以及给儿子准备的多段补习……

韩公子听得面无人色,头皮几乎都要炸开了:“爹爹啊,孩儿我实在不是那块料,我觉得,要不然您再考一次,至于儿子我、我还不如我多在那宋镇立些声望,没准便进了哪位州官的幕僚里呢……”

“一派胡言,这是天大的机会,若有了进士身份,将来便是名正言顺天子门生,将来有机会进入馆阁,为宰辅之臣,为父我若是入仕,便是贰臣,能有什么前途……”

“爹啊,不试试怎么知道……我,啊!娘,我饿了,好几个时辰没吃东西了!”

在韩夫人的插手下,一家人终于艰难地达成协议,小韩同意认真苦读,但老爹可以督促,不能动家法,同时他如果有事出门,不能阻挡云云。

……

大宋,东京城。

腊月依然在认真工作的赵士程伸了个懒腰,将笔放到一边,手上笔是他命工匠特制软毛头水笔,笔杆里有用橡胶草制的胶管,可以加墨水,不用频繁蘸墨,分量很轻,不用悬腕,大大提高了他的工作效率。

唯一不太好的就是看他这些小字批文的老臣们如今几乎人手一个放大镜,张叔夜有一次旁敲侧击,提醒陛下这样写不太正规。

赵士程的回复是送了他一支笔。

然后张叔夜便把腰间鱼符袋换成了笔袋,喜欢在各种场合拿出来,给别人提个字什么的。偶尔与宗泽王洋陈行舟等人联系,也用这个笔写信,还特别喜欢告诉别人这是陛下赏他的。

再然后便是舟儿第一个抱怨,自己在辽东苦寒之地,还拿着普通笔,手生冻疮,但为了陛下,这是小事,但他想念陛下,希望有个念想,比如陛下用过的笔什么的……

赵士程立刻去信,答已经让人送了过去,是自己用过的云云。

这个头子一开,他的手下们便暗示明示地表示他们可以不用,但是不能没有,陛下您怎么能只赏两个人!

再再然后赵士程便在宫中开了一家钢笔铺子,每天一支换着用,笔上有他的宫廷印记,哪个用得顺手,便用来送人。

唉!

赵士程看着这支新笔,忍不住笑了起来,这都七老八十的人了,一个个怎么还和小孩似的,争这点气?

起身走动了一下,舒缓了下筋骨,想着最近天冷好像没锻炼了,得抽点时间多练练身体才是。

随后,他又坐回去,命人召见了辽国使者。

如今辽国的人心越来越散,萧干和耶律余睹虽然掌握了军政大权,但燕山府就那么点地方,很难供应起几万大军的开销,搜刮已到极限,若不是他支持一些军需,燕山府人说不定已经遍地反旗。

这位使者是耶律淳的儿子撒改,过来是请求大宋再送粮十万石,供应辽国朝廷近期的开销。

赵士程对此没有讨价还价,一口答应送这十万石粮食,只是如今北方封冻,只能暂时让河北路均一万石粮食过去,剩下的,需要明年开春,渤海和运河解冻,才能送到。

耶律撒改十分感动,拜谢这位大方的宋国皇帝,两人说了些官方的问候话。

耶律撒改告诉皇帝陛下,他已经在东京城的外城买了一处宅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