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1 / 2)
内刃的偏轴转体,前手抓板头。身在半空,团着的身体整个比池沿高出了一米。强大的爆发力。这个身体里像是蕴含着一座活火山。一周偏轴转体快如闪电,在抓板的手松开之前,利用最后一点时间,身体再一个拧转,半周的转体,成功落在了距离冰壁池沿矮上一米的位置。漂亮的落点。是世界级的水准!哪怕是在初始速度不高的情况下,依旧通过技巧和力量,获得了最高的惯性积累。别看u型池的第一跳难度都不大,飞得也不高,但在u型池这个项目里,每一次的折返都至关重要。前期的积累,才是最后几跳能完成高难度动作的基础。跳的越高,冲击力越强。落脚点越是靠近池沿,获得的距离也就越长。这两个至关重要的步骤,其实都是为了下一跳积累的势能。所以,在既要跳的高,跳的近的基础上,还要尽量在这一跳拿到该有的分数,一周半的技巧可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有经验的观众,只需要看选手的第一跳,就知道他们的能力上限是多少?他们即将冲击的难度是什么?尤其是这场比赛的裁判们,在暂时放下“两年印象分周期”的规则后,按照查利总裁判重新宣读的杭峰成绩后,一旦把对他的印象提高到白鸟优宇、也就是世界排名前五的程度后。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很容易的就看出杭峰自身所具备的潜力,和他对后续几跳的企图。毕竟,在这个赛场上,能够在第一跳完成一周半难度的选手,不超过5人。如果再考虑到高度和落脚点,杭峰确实是非常领先,而且个人真实能力和白鸟优宇在伯仲间的优秀运动员。所以,今天杭峰的第一场,还是要计划冲击五周吗?这倒也正常。决赛有三次机会,不断尝试自己能够拿出的最高组合,正是比赛安排三场的原因。一旦确认杭峰可能要冲击五周,裁判们的眼神就不一样了。至少在决赛的赛场上,为了一个五周去牺牲前面连跳,就比如杭峰在资格赛第一场,是绝对不可取的。这不是一名可以排进世界前十的运动员,该有的实力。所以,哪怕东道主的光环降临,即便是暂时无视了一些细枝末节的裁判,依旧对杭峰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总不能让一个明显实力不够的选手,干掉世界前十吧?就算是东道主,也不值得让他们拿自己的职业生涯做赌注,该有的合理性,还是需要杭峰自己去拼搏。只见杭峰从第一个直返出来,跳跃而下的冲击力,瞬间加速了他在u型池里的速度。眨眼的功夫,滑速就提高到了45、接近50迈的程度。能够在第二跳就有50迈的冲击力,至少在这个赛场上,只有极少数的头部运动员,才具备这样的实力。更快的惯性终于让杭峰在第二跳,具备了冲上池沿的能力。视野回到熟悉的地方,同时杭峰快速的在心里计算着速度和落点,这时候判断力占据的比重不大,更多还是来自于长期锻炼的肌肉记忆。就比如视线来到高于池沿的时候,杭峰就知道自己要跳了。从蓄力再到真正跳起来,只有瞬息的功夫。同时视线已经远远高出池沿,并且还有往上冲的趋势。就算不跳,也能抛飞起来。但在职业赛场,自然不是这么滑的。在雪板即将脱离冰壁的前一秒,杭峰极为准确,猛地向上跃起。身体圈成一团,后手抓板尾,同时向后翻腾。向后翻腾?这是一个外刃的翻腾动作。在u型池里,向后翻腾反而是个比较简单的动作。想要在这一跳拿到高分,就要看杭峰能够完成的周数和变化。裁判和观众们凝目看去,就连范总都专注地盯着,毕竟杭峰是唯一一个没有提前制定动作的选手,就连范总都不知道他在这一跳想要做什么。向后翻腾一周。同时偏轴转体了两周。随后落地。
一共三周1080的二段变化吗?杭峰在资格赛里, 洲际杯决赛:第一场(下)老实说, 这一跳的起跳点,用苛刻的目光看,不如前面两跳的位置好。当然这是和最完美发挥做出的对比, 事实上倒滑的起跳可以达到这个程度,已经不错了。杭峰一起跳,就知道自己稍微早了一点点, 这一点点的差距大概在30厘米左右。勉强算个小失误。还不至于惊慌。淡定的杭峰控制身体的肌肉, 沿着一开始给出的力量路线,在半空翻滚。不得不说, 爆发力是真的很强啊。空中翻腾的速度非常快, 身体团着翻滚的时候甚至留下的一道残影, 模糊的看不清楚他究竟完成了几周。待得一个抛物线来到尾声, 那缩紧的身体又极致地舒展开来, 稳稳地落在了地上。几周来着?这样的速度,单靠数是数不过来的, 但有经验的人可以凭借他空中的停留时间门和旋转速度,做出准确的判断。这样的高度, 这样的速度,必然是四周。翻腾一周是少不了的, 这个动作属于高周数的基础, 如果不能在翻腾的基础下去完成其他的转体动作, 很难冲上4周。翻腾的同时, 身体还在快速的横向转体, 这个部分也很重要,如果转体的线条偏斜,不但裁判会判定这是个翻腾动作,同时还会影响旋转的速度。毕竟转体动作才是最小的旋转周径, 一旦偏向翻腾,周径变大,有限的时间门,也就完不成了。困扰大部分选手,翻腾和转体的“边界”难题,从来不用担心杭峰。大概是他的基础打的非常牢固,在去年以前,一直停留在三周的原因,他的空中技巧部分,绝对是教科书般的水准。也正是这夯实的基础,让杭峰进入四周后,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