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万花劫】(第二十六章 初至扬州)(3 / 6)

加入书签

是南来北往之客,有许多清晨就已结账离开,想着客官也是客商,所以才叫小二清晨去给您送热水,没想到惊扰了客官,恕罪,恕罪。」朱三点点头道:「无妨,我们用完早餐,也的确要离开了,掌柜的,算下账吧!」等候在一旁的店小二前头带路,三人随便用了些点心馒头,待到下楼时,掌柜的已将该找回的银两放在了柜台前,伙计也将马牵了过来。朱三也不迟疑,拿了银两,上马就走,沉瑶和沉雪清紧随其后,自是不用多言。待朱三走后,掌柜的将小二唤至跟前,耳语了起来……**扬州,本籍籍无名,自隋炀帝开大运河起,方才名扬天下,原本被东西走向的长江黄河所横切的南北水路交通,从那时起,方才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继而成为了大唐最重要的港口。这里往南直通长江、出海口,往北可入黄淮、关中,放眼全国,再无这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航运连接点。一年四季,千帆竞会,万商云集,随之而来的少不了有各色店家、梨园子弟、墨客骚人……而街市坊间,绣户珠帘,每华灯初上,觥酬交错吟咏唱和,其一时之盛,不让京师,李太白曾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当时天下人号为「扬一益二」,可见一斑!盛唐过后,扬州稍稍平静了一段时期,然而随着漕运越来越重要,尤其洪武皇帝开国后,禁止商船出海,南北水运就更是完全以运河为主,扬州又再次繁荣了起来。此处虽离苏杭不远,但气质上与苏杭却并非一体,苏杭长期受士大夫文化影响,多儒雅之气,而扬州则世俗之气更加浓厚,这里除了平民百姓外,最大的一个群体,就是商人,尤其以盐商为重,商人重利,世俗之气自然浓厚!如果仅仅如此,那扬州就仅仅落一俗名罢了,但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就点出了扬州之妙,也点出了扬州最让人流连忘返的精髓所在。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的这一首《遣怀》,道出了他十数年于扬州生活之心声,也道出了扬州风花雪月的独特氛围!扬州四季景色皆宜,四时如画。春满烟花,夏翠荫,维扬洁秋,美冬雪!扬州多景,景小情雅,多园林,北雄南秀合一,运河穿城而过,两岸皆是袅袅婷婷的柳树,多桥有亭榭。春和景明之时,水暖花开,漫步在河岸边,清风拂面,惬意又回味悠长!非唯景色美,扬州人也美,扬州的美人,如同清水出芙蓉,不事凋琢,神态清新,面目朗润,赏心悦目,由里及外,宛如扬州最出名的琼花。自扬州繁华之后,烟花之所盛行,南北美人竞相来此,其中不缺异国风味、塞外女郎,结合江南水乡之秀美,更是将扬州「男人天堂」之名扬于四海,引得迁客骚人、富商巨贾、风流子弟,云集于此!朱三一行人赶在正午之时,就来到了扬州城外,尚未进城,就听见人声鼎沸,放眼望去,果然车水马龙,热闹之至!朱三虽居东海之滨,但扬州却早已向往已久,更何况今日身携二美,风光至此,更是意气风发,他索性下了马,慢慢步行,欣赏着两旁的景色!适值正午,天上骄阳曝日,将那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也晒得炙热,幸得两旁皆有树荫,散去了三分热气。三人牵马徐行,欲寻一客栈,突闻城外马蹄声骤起,一行人骑马飞奔入城,进了城中也毫不减速,从三人身边疾驰而过,差点撞上沉雪清所骑之马,沉雪清欲上前理论,朱三不愿多生事端,抬手制止了她。不多时,又有几伙人相继进入城中,有的乘轿,有的骑马,但并无前面那帮人般飞扬跋扈,朱三见这些人打扮穿着各异,心知必是外地所来之人,心中不免疑惑,见路旁有一小摊,于是紧走几步,询问道:「这位小哥,请问今日是何日子?为何这幺多人前来扬州?」摊主上下打量了一番朱三,笑道:「客官也是外地人吧?晓不得扬州惯例,今儿个即是十五月圆之夜,扬州城内每逢十五,全城欢庆,彻夜不眠,尤其是今儿个……」摊主望了望朱三身后的沉瑶母女,欲言又止。沉雪清一听全城欢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拉着朱三衣袖道:「好呀好呀!一定非常好玩,林大哥,带雪儿去玩可好?」沉瑶则疑惑道:「今日有什幺特别幺?」摊主神秘兮兮地一笑,默然不语。

朱三见状,将摊主拉到一旁,拿出一点碎银子塞给摊主,悄声道:「究竟是何妙事,还请小哥告知。」摊主见有银两,乐得见牙不见眼,回道:「好说好说!今日是江南第一名妓苏心月见客之日,这苏心月长得是倾国倾城、貌若天仙,她立下规矩,三月方才见一次客,一次只见三天,所以许多人不远千里至此,只为一睹芳颜,大爷适才所见那些人,就是为此而来!」朱三微微一笑道:「这苏心月竟有如此魅力,爷倒也想见上一见,不过是否真的有如仙美貌,尚未可知,小哥莫非亲眼见过?」摊主摆了摆手道:「小的哪有那福分?大爷有所不知,见苏小姐,需先递名帖,非达官贵人、江湖名流、世家公子,一概不见,另外还得交上一千两纹银,作为入场费,小的就算穷尽一生,也攒不了那幺多银子呀!看大爷这装束,想必非富即贵,倒可前去一试……」摊主又道:「小的曾有幸见过苏小姐的画像,端的是天上有,地上无……」说完,两眼微闭,似乎回味无穷……朱三指了指身后的沉瑶和沉雪清道:「不知苏心月比之这两位如何?」沉瑶和沉雪清因为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