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3(1 / 2)

加入书签

鸭蛋煎出来黄灿灿的,盐味也合适,一个人两个,很快便吃完了。“明天我休息,杨大哥请我们去他老家摘柿子。”杨大哥指的是杨保国,就是借他们自行车,以及卖给他们手表那位。“杨大哥的老家不是县里的?”封映月有些惊讶。“他父亲是县城上门女婿,老家有一位伯伯,已经去世了,家里的姑娘又招了女婿,这几年一直和杨大哥有联系,所以关系也比较好。”唐文生解释道。“这样啊。”封映月点头,这会的柿子就是软柿了,不是脆柿,脆柿吃的时间要比软柿早一些。第二天的天气还算不错,唐文生戴着封映月给他钩的手套,把自行车挪出来,封映月刚坐上去,王大嫂就跑了过来。“等等!映月啊,下午我那娘家侄女要来,想请你帮着量尺寸,织红毛线衣那位。”封映月一下就想起来了,之前王大嫂就提过,说军子穿着封映月做的毛线衣回姥姥家玩儿,被她侄儿瞧见后,很是喜欢,加上腊月就要结婚,所以想做一件。“我们什么时候回来?”封映月问唐文生。“吃过午饭就回来,不远,能赶上。”唐文生说。王大嫂闻言眉开眼笑的。“行,反正她也是下午三点多才能到,不着急。”只要今儿能回来都不是问题。杨保国夫妇一人一辆自行车,他们家的小姑娘坐在杨保国自行车的后面,穿得挺厚实,戴着的帽子也是封映月钩的。这段时间,封映月靠着这个手艺,收益十分可观。小姑娘话还是那么少,但熟悉起来后,已经会伸手让封映月抱了。杨保国的老家确实不远,十公里左右。老家的房子是木房,带着一个大院子,院子的右边有两棵很大的柿子树,树下掉了一些被鸟或者是松树弄下来的坏柿子。“我和文生还有妹夫上去摘,你们就在一旁瞧着,我们要是把树枝压下来,你们就好摘一些。”杨保国挽起袖子道。封映月和杨大嫂还有杨家小妹就站在一旁,小姑娘则是和堂弟在一边玩儿。“这柿子已经熟了,有些熟透了的,轻轻一碰落下来就成了一摊泥。”杨小妹道。“是啊,我刚才瞧见一个红透了,本想着摇一下树枝掉下来就能拿起来,结果啪嗒一声,”杨大嫂一摊手,“只有蚂蚁吃了。”封映月抬起头看着那柿子树顶上,瞧着柿子更红:“这两棵柿子树好大啊,多少年了?”杨小妹道:“你猜猜。”“二十年总有的。”封映月说。“不止呢,”杨大嫂轻笑,“再猜猜。”封映月看了看树干:“六十年?”“倒也没有这么久,四十多年,”杨小妹哈哈一笑,“我爹娘结婚的时候种下的。”“那很有纪念意义啊。”封映月道。“确实,”杨大嫂点头,“那不如我也和你哥种两棵树,等以后孩子长大了,也上树打柿子吃。”“可以啊,柿子苗后面就有好几棵,之前的多少都让人移走了……”封映月他们中午吃过饭后,便准备先离开了,那柿子也装了一篮子。“弟妹,”杨保国将他们送出院子,“就孩子那帽子,你一天能钩多少个出来?”封映月立马明白他的意思:“是多大孩子的?”“五岁到十岁都可以。”“帽子越大,花的时间越多。”“那就五岁左右的,一天能钩多少?”封映月想了想回道:“两个。”“成,你尽量多钩,我全要,一块钱一个收,行吗?”杨保国笑道。之前他给孩子买的那个帽子,是一块二,线团选择的是好一点的那种,五毛一团的,一团刚好能钩好一个帽子。所以成本就是五毛,封映月赚七毛。

现在他是大量收,封映月赚五毛,也是不亏的。“好。”封映月点头。“多谢了。”唐文生对杨保国说。杨保国一挥手:“互帮互助嘛,路上慢点。”“行,杨大哥你回去吧,外面冷。”唐文生骑上车,封映月抱着他的腰,二人往县里去。路上封映月激动道:“我一天只能钩两个,可是加上文慧,咱们就是四个呀!”唐文生的笑声从前面传来:“就知道你会这么说。”“有钱赚,拉着家人一起当然是好事儿的。”封映月将脸贴在他的后背上,“我们先去买钩帽子的线,我今天钩一个出来,给文慧带回去,她就知道怎么做了。”“好。”唐文生应着。买好线回家,封映月就开始忙,钩到一半的时候,王大嫂带着一个姑娘来了。封映月把东西放在里屋,唐文生给她们倒了水后便也进了里屋,毕竟封映月要给那姑娘量尺寸,他在就不方便了。量好尺寸后,王大嫂她们也没有立马走,而是围着炭炉坐下说说话,姑娘脸上生了些小包包,她有些发愁地摸着脸上的东西:“我也想结婚那天美美的,可我这脸,也不知道怎么的,最近爱长包包。”“事儿想多了呗,”王大嫂戳了她一下,“一天天的,尽想些有的没的,晚上好好睡觉,不要吃辣的。”封映月倒是盯着那姑娘的脸看了看后,让唐文生把自己装擦脸那些东西的竹篮子提出来。“我先给你洗个脸,试试看。”听封映月说能让自己的脸瞧着好一些,姑娘乖乖闭上眼,任由封映月在她脸上弄。王大嫂在一旁惊奇地看着,本来脸上瞧着不怎么好看的侄女,在封映月那双神奇的手下,顿时好看了五六分!“天哪,”当姑娘接过镜子看着里面的人时,她惊呼道,“这是我吗?”“当然。”封映月也是闲着没事儿,有时候去那边转悠,瞧见一些简易的化妆打扮的东西,就买回来自己再加改一些,虽然比不上后世的化妆品,可也不是那么差。加上她手法好,就是用木炭画眉,也能画得很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