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1 / 2)
好些相信许怀谦相信朝廷的百姓都买了,当然也有不相信朝廷,不相信许怀谦的没买。不管他们相信还是不相信,现在都迎来了验收的时候。金秋八月,全国丰收时节。不管自己的地有没有使用蚯蚓肥百姓全都磨刀霍霍向田地。无灾无难的一年,几乎没什么减产的,百姓们一把粮食从地里收回去,刚一晒干就迫不及待地称重起来。晒坝上,有那没用过蚯蚓肥的人家率先将粮食称重了出来,向那用过蚯蚓肥的人家炫耀道:“王婶,我们这就用农家肥的地今年都收了三石粮,你们那使用了蚯蚓肥的肯定得更高吧!”面对这种不讨人厌的炫耀,王婶也只是笑眯眯地说道:“没有称呢,只有称了才知道。”旁边有人催促道:“那你快称啊!”今年大王村就王婶一家买了蚯蚓肥,其他村人都还在观望。谁叫大王村顺风顺水多年,就没遇到过什么灾难,外面的水患与他们比起来就如同不是一个世界的。村里人家不缺吃的,每年正常种地也能收两三石的粮食,足够家里人饱腹了。那报纸上是说这蚯蚓肥能够增产到四五石,可是村里有经验的老人都清楚,朝廷的话不能全信,这个数字肯定有虚报的。他说的四五石没准就是两三石,这不跟他们正常种地的产出一样,还拿钱去买肥料,钱多烧得慌!因此当别地都在因为这蚯蚓肥的增产大肆购买的时候,大王村的百姓们没有动。只有村里只有一个儿子的王婶动了。王婶这人命不好,生了一个儿子丈夫就意外去世了,儿子成家后,也没有生出孙子来,只生了三个孙女。一家六口,就靠她儿子那十亩地养活,委实辛苦。她要但凡有一个孙子,日子都不会过得这般辛苦。可是没办啊,没那命啊。以前是早起夜在田地里忙活,晚归也在田地里忙活,盼着精耕精种,那十亩地能产出二十亩地的收成来。奈何地死活不争气,再怎么种都只能达到不减产的地步,好一点的至多就增产个一两斗,再多的就没有了。去年,报纸上报道了盛北用过蚯蚓肥增产后,这王婶就起了心思。普通的荒地都能让粮食增产这么多,她家这精耕精种的地岂不是增产更多?于是当他们县城里有去盛北拉了蚯蚓肥回来卖的铺子时,她就催促她儿子去买了几袋回来。左右也不过半两银子的钱,要是成功家里以后日子会更好过,要是不成功,大不了就再辛苦一年,反正都苦了这么多年了,也不差这一年两年的了。期间也不是没有人来劝过王婶,但王婶下定了决心,谁也劝不动,那就只有看秋收的成果了。由于都等着看她家的成果,王婶说要称粮食,一旁看热闹的全都过来帮忙了。“一石!”“二石!”“三石!”“嚯!”晒坝里的粮食铲了三石出来,眼瞅着还有一大堆没有铲,不少人惊奇了:“王婶,你家这粮食,确定没有两块地放在一块吧。”“没有,没有。”王婶依旧笑眯眯的,“为了好称重,我都是一块地一块地给塞的。”说着她指着远处塞满了的粮食:“喏,你们看,那边还有呢。”“呀!”众人顺着她的指的方向看过去,“照这个收成,一亩地怕是得有六石了吧!”“说不准!快称看看究竟有多少!”这会儿,众人的好奇心都被吊了起来,想知道这用了蚯蚓肥的地究竟能够增产多少粮食。别说是增产三石了,就算是增产一石那也是值得的呀!一石粮怎么着也能卖三百文,一亩地用一袋蚯蚓肥才一百二十文,这还能赚一百八十文,几亩地下来,一年怎么都能多赚个半年一两的。这都不少了,何况他们看到地上还堆着的粮食,这恐怕不止增产一石吧。“四石!五石!六石!嚯!还有!”越称,周围看热闹的人声音越响,最后一铲粮食入筐,众人都惊呆了:“七石!足足七石半,还有半石呢!”“天啊,这都接近八石了!比报纸上说的还要多!”“那王婶家今年的十亩地岂不是直接变成二十亩地了,甚至还不止!”“那可不是哩,这样看,这蚯蚓肥,果然是个好东西哩!”“哎呀,早知道,我也跟着王婶一块买了,要我们今年这地也用上了蚯蚓肥,我们家那五十亩地,岂不是直接变成一百亩地了,还没有种一百亩地那般累!”他们惊讶的惊讶,后悔的后悔,王婶的三个孙女看着她奶:“奶,家里有粮食了,今天可以吃一顿饱饭了吗?”由于家里没地,出产的粮食少,王家人日日吃的都是半饱,她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吃一顿饱饭。“吃!”王婶这会儿也不再抠门了,摸着孙女们的脑袋说道,“不光可以吃顿饱饭了,改明儿卖了粮食,再让你们的娘去市集上扯两块好看的布回来给你们做身新衣服穿。”三个孙女瞬间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那模样,瞧着比过年还开心。
若不是贫穷,谁舍得苛刻自己的家人呢。这样的丰收状况,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以前只能收两三石的地,现在全都增产一倍,百姓们的脸上笑容越来越多,觉得这日子是越过越好了。而没有用蚯蚓肥的人家,没有增产他们也不恼,在惊讶和后悔过后,全都涌进卖蚯蚓肥的店铺,大肆购买起蚯蚓肥来。过了秋收,就该种明年冬收的粮食和明年夏收的粮食了,错过了秋收,可能不能再把这两季给错过了!一时间,各地的蚯蚓肥被大肆抢购一空,卖蚯蚓肥的商人们钱包鼓了,脸上跟百姓们一样露出幸福的笑容,然后又紧锣密鼓地派人到盛北去进蚯蚓肥。连带着盛北的经济又往上走了一个高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