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七七种田养娃 第6(2 / 3)
谢您啊,这个您一定收着。”
十条鱼过秤,一共三十七斤,许世彦留下四十块,剩下三十四都给了对方。
那人对许世彦这么懂事很满意,收了钱揣进兜里,又上下打量了几眼。“哪里人啊?以前咋没见过你来卖鱼?”
“大房子的,这也是头一回来,家里有事急用钱,不得已。”许世彦嘿嘿笑着应道。
大房子,说的就是东江沿大队。
1910年,大参户王风林雇工栽培人参,在此地盖了一栋五间的工房,在那个时候就是很大的房子了,故而叫做大房子。
因其在头道松花江边,最初是西岗大队的一个生产队,位于西岗大队东侧的江沿上,故而起名东江沿生产队,后来成了大队。
对于当地人来说,东江沿不一定知道是哪儿,但是一说大房子,全都点头知道。
“呦,大房子的啊,那可是个好地方,你们那儿的黄烟好抽。”对方眼前一亮。
大房子水土气候好,比较适合黄烟生长,产出的黄烟品质特别好,远近闻名。
“对,对,眼下还不到时候,等着秋天割了黄烟晒好,我给大哥送两把来。”两世为人,这点儿眼力见儿没有,那可就是白活了。
“不知道大哥贵姓?您看我这出门也没带啥。
大哥,这五块钱是我一点儿心意,您买包烟抽。”许世彦咬咬牙,又拿出五块钱来,塞给了那人。
挣钱了
那胖子对许世彦这么识相懂事,很是满意,连连点头。
“我姓郭,你刚才也听见了,就是管着后勤采买这一块儿。对了,你那边江里鱼多么?”他伸手接过钱,貌似随意的问道。
许世彦心领神会,马上答道,“还行,我会下挂网,每次总能抓几条,但不一定都是细鳞。”
那人点头,“这样,你每隔一礼拜,往我这送一回鱼,最好是细鳞,鲤鱼没啥意思。”
不是鲤鱼不好吃,关键是便宜,没啥赚头。
“哎,哎,好,谢谢郭哥,你放心,我肯定挑最好的送来。”许世彦高兴的很。没想到今天撞大运,遇见大客户了。
一个礼拜送一回,都按今天这样算,一趟就能挣四十块,一个月呢?不比去大安煤矿挣得多?
而且,搭上这条线,以后说不定还有别的好处,这五块钱给的不亏。
“成,我这还有事情忙,就不留你了,改天你再来,哥请你喝酒。”这就纯属客套话了,谁也不用当真。
许世彦自然不会往心里去,只谢过了对方,背着背筐离开局机关大院。
从这边刚出来,就瞧见方才那块空地上已然空无一人,那头还有个穿着蓝制服带着红袖箍的人在喊。
许世彦暗自庆幸,多亏来了这个姓郭的,不然他弄那么多鱼,保不齐就让这些人抓住了。
即便能脱身,买卖做不成,那么多鱼怎么处理?
兜里揣着五十七块钱,背着空背筐,许世彦脚步轻快的进了商店。
明天要陪着媳妇回门,还能空着手?咋地也得买点儿东西啊。
槽子糕来二斤,酒两瓶,再来俩罐头,这回门礼就算够丰厚了。
另外再买点儿过日子要用的东西,油盐酱醋啥的,不要票的就买些,要票的没辙。
一转头看见那边柜台还有卖化妆品的,又想起自家小媳妇来。虽说媳妇才二十二,皮肤挺好特别白,该保养也得保养。
友谊牌雪花膏、谢馥春头油、万紫千红香脂,都来一份儿。
刚要出门,又瞧见那边好多人挤着不知道在抢什么。许世彦好奇凑过去,发现是在抢布料。
碎花的确良,应该是印染厂试机器的残次品,不要票,一块钱五尺,比细白布还便宜,难怪那么多人都围着抢。
“抢什么抢?都靠后,排队去。”这年月的售货员可不惯着,沉下脸来没好气的喊道。
“每人限购五尺,不许挑颜色花样儿,都准备好一块钱,交钱领布走人,谁再挤,我就给他撵出去。”
柜台前那些人一听,都乖乖排队,许世彦趁机也混进去,排在了中间。
轮到许世彦的时候,正好是一块粉色带浅绿小碎花的布,颜色挺鲜灵,就是花纹印错位了。一块钱,买了不亏。
花了近二十块钱,能买的都买了,于是心满意足背着背筐,一路往回走。
回程一路下坡,东西也没那么沉,走的快些,过了江到家,差不多一点半。
“媳妇,我回来了,家里还有饭么?我中午没吃饭。”许世彦进门就大声问道。
许世彦喊这一声,西屋出来俩人,苏安瑛和婆婆周桂兰。
“妈,你怎么过来了?”许世彦见到老妈,愣了一下。
“过来看看你们俩。”许老太太叹口气,从兜里掏出十块钱来。
“你爹那个老犟种,能让他气死。这点儿钱你先用着,明天陪瑛子回门,好歹买两样儿东西,别给你丈人丢脸。”
老太太这是不放心儿子儿媳,特地过来看看,送点钱,免得儿子为难。
“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