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重回七七种田养娃 第13(2 / 2)

加入书签

出“快当签子”,一般都是用鹿骨制成的签子,拨开土层。

从人参秸秆下面的芦头开始捋着挖,直到人参全部根须都露出来。

任何细小的根须都不能挖断,不然卖人参时会掉价。

清理出来的每一根参须,都要随时用松散的泥土覆盖,保持水分。

这是个极费事的活,抬参的人手要稳,不能急,一点一点慢慢来。

幸而许世彦性情稳重,做事仔细,最适合不过。

别看只是一棵四匹叶,主根部分也只有手指粗细,但想要将其完完整整从土里挖出来,也要消耗很长时间。

许世彦一个人,累了也没人替,只能坐在地上歇会儿抽根烟,然后再继续。

费了半天的工夫,总算将这棵参完完整整抬了出来。

别看这棵参不太大,形体却极美。

芦头有豆粒大小,拧着嘴儿,脖颈细长一节一节的,肩膀上两条丁须像胳膊。

主体有食指粗细,三指来长,然后是两条腿,参须大概有半尺多长,上面布满了珍珠疙瘩。

挺好,虽然分量不太重,顶多一两来沉,但绝对是上品,按这年月的收购价来说,估计能卖二百来块钱。

想到这,许世彦忍不住摇头,这要是放到四十年后,怕是能卖几万了。

得,想那么多没用。

许世彦甩甩头,到旁边揭下来一大块新鲜的苔藓铺好,将人参平铺在上面,覆盖一些原本的土,用苔藓将人参仔细包裹。

苔藓柔软、潮湿、透气、不易干燥,用来包裹人参,既不会损伤人参、也利于保鲜,可以使人参数月不变。

然后再扒下来一大块桦树皮,将苔藓包在其中,用楸树皮当绳,仔细捆扎妥当。

参包打好放起来,还要砍“兆头”。

在人参出土的附近找一棵红松树,用刀、斧在距离地面一根索拨棍高的位置,朝着人参的方向削下来一尺见方的树皮。

在光滑的树干上刻下记号,左边刻人数,几个人几道,右边刻人参的大小,几匹叶就刻几道。

刻完了,还要给兆头“洗脸”。就是用火将兆头四周流出来的松油烧掉,为了保护兆头几十年后还能看清。

砍“兆头”的目的是纪念此处出过人参,给以后的人提醒,几十年后,或许还会有人在老兆头附近找到人参。

当然,也有人为了不让旁人知道自己挖到人参的大小,用其他方式记录,或者调整兆头方向等。

做完这些,许世彦随手将之前采下的参籽,撒到了附近。

放山人也讲究个可持续发展,播下参籽,说不定多少年后,这里还会再出人参。

忙忙活活的,大半天也就过去了,好在有所收获,别管大小,也算是值得安慰了。

许世彦不再留恋,收拾了工具返回地戗子。

之后三天,许世彦都在这附近转悠,却再无所获。中间只看见过一棵二甲子,实在是太小,也就放了。

连着三天没什么收获,许世彦心里头也有点儿郁闷了。

上辈子他在大安煤矿上班的时候,听家里人提起过,村里一伙人进山放山,遇见了一棵大货,卖了将近一千块钱。

这个年月的一千块钱啊,那可不是小数目,别说东江沿大队了,就连大营公社都知道了。

这么轰动的一件事,他不可能记错,就是在仙人洞附近找到的啊,后来他还看见那个兆头了呢。

为什么他都来转悠五天了,愣是没看见呢?合着他不该发这笔财?没有这个运气?

放山原本也就是凭运气的事,估计是他没这个财运。

唉,再转两天,要是还遇不上,他就回家吧,估计媳妇在家也该等的着急了。

许世彦开解自己一番,又重新振作精神,手握索宝棍,不停敲打着周围的草木,眼睛也不停地四处张望。

山林里寂静一片,除了棍子拨开草丛,和裤腿与树枝草丛摩擦的声音外,没有其他声音。

蓦地,身后传来些许不一样的响动。

许世彦背后发寒,凭着上辈子打猎多年的经验,他敢断定,身后肯定有什么野兽跟过来了。

许世彦不敢有太大的动作,轻轻扭转身体向后看去。

当他看到身后的情形时,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得,今天闹不好要交代在这儿。

距离许世彦身后两三百米外,一只体型庞大的黑色动物正晃悠着往这边来呢。

那体型,那行走的架势,想都不用想,肯定是黑瞎子啊。

黑瞎子,是当地人对黑熊的一种称呼,这玩意儿视力不太好,通体黑毛,所以叫它黑瞎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