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1 / 2)
这次是刘简妮有意放出去的,不过也没透露太多细节,比如她用这笔钱换到了20%的股权。其结果就是,双方搞的这个活动在科技版面和财经版面都激起了一点小水花,让在线订餐这个行业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据刘简妮表示,最近几天已经有一些同行向她打听随便外卖网的消息,这对于他们今后的融资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这些还算在林一的预料之内。还有一些是他没想到的,比如说师姐那边接到了京电校报的通知,提出想要采访他们团队。“校报怎么找到你那儿去了?”“我在学生会的时候跟他们接触过,有人从别的同学那里听说了我在这个创业团队里,所以就找上了我。”师姐没说得太清楚但林一已经想明白了,在学校里面恐怕还有很多人以为这是她主导的创业项目,只有李菲菲教授知道他们的股权比例,林一是毫无疑问的 点亮万家灯火阅历深厚一点的人其实听名字就知道,《青年报》这三个字是一般的单位能用的吗?这是一份机关报。从大众的角度上来说,一般人很少接触这类媒体,这份刊物的影响力和传播度似乎不值一提。但在一些特定的群体里面,它的意义就非同小可了,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可以代表官方的态度。这不是随便花点儿钱就能买来的机会,刘简妮听说之后怕他没有经验,还特意叮嘱他务必十分重视。总之,林一完全没有之前对校报那种大摇大摆的态度,而是拿出了十二万分的诚意和谨慎。他原本是打算把师姐一起喊回来,三个人共同参加这场采访,以表现对这次机会的重视的,直到根据邀请函上的联系方式与对方沟通之后才打消了这个念头。林一在四月底的一天再次回到了四九城,此时距离他上次从羊城回京又过去了大半个月。他落地之后没有去找任何人,直接打了辆车来到了约定好的采访地点。林一到的时间挺早所以在那里等了一会儿,然后就见到了今天要跟他一起接受采访的另外一个对象。是张旭濠。林一得知这一点的时候还在心里自嘲想多了,果然自己和随便外卖网眼下的牌面根本不够格单独上《青年报》。张旭濠跟他一样非常重视今天这次采访,穿得就端端正正一丝不苟,和上次见面的时候大不相同。林一打了个招呼:“我收到采访函的时候还想着要不要把另外两个合伙人一起带来,后来他们告诉我原来今天是和张总一起。”张旭濠好像是不想在这里说悄悄话,只是简单回应:“说明我们这次联手的决定非常正确。”确实,这次活动的效果已经一再地超出林一的预期,特别是今天的采访只能说是意外收获了。
寒暄两句过后,可能是知道他们俩已经到齐,很快有一位女记者出面招待了他们,看上去三十上下,相貌不算出众但有一种难得的知性气质,与两人分别握手之后她自我介绍:“我叫王珂,今天由我来对两位进行采访。”因为不用上镜所以他们都没有化妆,林一和张旭濠分别作了介绍之后,就算是正式开始了。女记者王珂开口:“我就叫你们马克和林一好了,你们两位一个是85年,一个是94年的,都很年轻啊。”马克是那个家伙的英文名。张旭濠笑着接口:“我本来也觉得自己很年轻的,但是看到他这个危机感一下子就出来了。”王珂说道:“那我们按年龄的顺序来说说好了。马克,你今年才27岁但已经创业好几年了吧,当时怎么会有创业这个想法的?”张旭濠不是呢……”张旭濠把这个他不知道讲过多少遍的故事又分享出来,女记者一边听一边做着简单的记录。其实王珂采访之前是做过功课的,这些资料很多都已经准备到了,所以听完之后自然地把话题转向林一。“林一你今年才,哇十八岁,真是一个让人怀念的年纪。我没记错的话你才念大一吧,是怎么想到这么早就出来创业的呢?”林一知道王珂提问不是天马行空而是有目的的,就是反应稍微有点夸张,可能是想活跃下气氛吧。这个环节问的应该是“初心”。“我们跟饿了吗在很多地方有相似之处,比如说我们也是三个人合伙创业,比如说我们都不是那种安分守己的学生。”“其实我很早就有创业的想法,在上大学之前就已经开始准备了,所以说并不是一个临时起意的决定。”王珂铺垫了一句:“那个时候大家应该还在为高考而拼搏吧,你已经在考虑创业的事情了吗?”“只是一个想法。”林一为临中吹嘘了两句:“可能我比较幸运的地方在于我的高中不是那种非常严厉的学校,校长一直告诉我们高考不是教育的目的,所以能有空间做一些自由的畅想。”“我上高三的时候苹果公司的乔帮主去世了,那段时间大家都在很热烈地讨论这个人,还有一个同学送了我一本乔帮主的传记。”王珂对林一追问得多一些并不是因为更感兴趣,而是林一此前没有过公开的采访所以资料更少。“那你是看了乔帮主的传记才萌生了创业的念头的吗?”林一就知道会产生这样的误解:“不完全是,因为那本传记是英文原版的,而且很厚,对我来说读起来太吃力了。”这句话把另外两个人都逗笑之后,他接着说道:“乔帮主当然是很了不起的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改变了世界。”王珂很耐心地继续抛出问题:“所以你是打算像他那样在硅谷的地下车库里面改变世界吗?”“不是只有硅谷才能改变世界。”他转向身边的张旭濠:“其实我们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