彪悍姨母清宫养娃日常 第330节(3 / 4)
的海贸线有多重要!
站在御阶之下的官员们从康熙口中听到那小小的不起眼倭国竟然拥有品质非常高的金矿、银矿,呼吸都不由变得沉重了。
听到平日里他们司空见惯的茶叶、瓷器和丝绸在海外竟然能卖到一克茶叶一克黄金的价钱!连法兰西的国王路易十四都特意给万岁爷写信,脸皮极厚的亲切称呼自己是与万岁爷神交已久、幼年登基、经历相似的朋友,想要以此为契机,再派些法国传教士来大清一起探寻古老东方的美丽瓷器的秘密时,官员们放在身侧的两只手都不由攥成了拳头,不仅没想到这法兰西的国王说话竟然这般不含蓄,也万万没有想到大清的本土产物竟然在海外洋人眼里这般值钱!
一些平素与洋人们打交道、最喜欢卖西洋货物的官员,回想起来早些年他们送给洋人们成套的精美官窑瓷器,洋人们却用几块西洋胰子和几瓶香水就简简单单给他们打发了,这些官员们简直后悔的肠子都青了!
等到最后他们听到康熙放出来的重磅消息——纯亲王陇僖出海一趟赚到的现银都有九百多万两,从其他国家带回来的特产物品更是成箱成箱的装,前来上朝的官员们彻底淡定不下来了,一双双眼睛像是兔子眼般红彤彤的,满眼都写着俩字“出海”!
富贵如索额图、纳兰明珠、佟国纲的这些一品大员们也都齐齐静不下来了,满脑子都想着要让家族里的商队们明年也出海看看。
得知皇上今后打算要让纯亲王全权负责海贸的事情,未来大清的海禁政策只会越来越宽松时,底下的官员们是彻底站不住了,即使站在威严的金銮殿上,他们也忍不住互相交谈了起来,几乎人人都与胤禟那般生出来了海外“遍地是黄金”的朴素想法。
先前一些思想比较古板、不赞成开海禁甚至觉得皇上下旨开海禁是错误政令的官员们听到海贸竟然能带来这么巨大的利益后,也都纷纷闭嘴了,拧着眉头,想方设法地希望自己的家族也能在海贸这桩天大的好生意里插上一脚。
身穿着明黄色龙袍,高高坐在龙椅上的康熙看到站在下面的官员们各个因为海贸的利益而激动兴奋的脸色通红、眼神发亮的模样。
他转动着手上的玉扳指,心里不由长松了口气。
当初开海禁也是他顶着压力开的,毕竟祖辈们都没这样干过。
隆僖出海这件事情对于大清来说有开创性的意义,是大清建国以来第一次对海外诸国的主动探索。
康熙看的很明白,倘若隆僖初次出海就遭遇了意外亦或是费尽一番功夫带回来的利益只是仨核桃俩枣这种微薄的小钱,怕是官员们就不会正视海禁、正视海贸了。
而他也深知,海贸这块饼实在是太大太大了,单单靠皇家和宗室是万万吃不下的。
只要皇家牢牢把海贸的大头抓在手里,制定好相应的法规,让海关的官员在检查出入境的货物时,标准严一些,心一些,莫要上那不好的东西,流进大清,海贸带来的益绝对是大于弊的。
在规则之内,让底下的官员、以及民间的百姓们也能在海贸这件事情里分一些汤肉,这才能调动起底下人的积极性,创造出欣欣向荣的好局面。
俗话常说,世上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路了。
陆路迁移到海面上也是同样的道理,纯亲王探索出来的海贸线走的人多了,无需朝廷费劲儿去维护,以后自然而然的大清百姓们就彻底熟悉、掌握了这条来之不易的海贸线。
且大清幅员辽阔,人才辈出,出海的人多了,以后大清的海贸线只会更加多,海贸的路子只会更加广,到时民富则国富,民强则国强,大清的实力会越来越雄厚,经过几代的积累,未必不会出现盛唐时万国来贺的繁荣场面。
坐在龙椅上的康熙,嘴角止不住地上扬,畅想着美好的未来。
而在宫外的科学院里,纳兰容若、黄履庄、戴梓等官员瞧见船员从车队上卸下来的各种物资后,也是各个欣喜的险些当场一蹦三尺高。
纯亲王出海带回来的土豆、玉米和番薯竟然装了足足有十几马车!
十几马车的土豆、玉米和番薯与大清的人口比起来,虽然仍旧是杯水车薪不够看,远远不能让大清的每家每户都能拿到这种高产良种。
可这些种子待明年就会翻倍带来几十、上百车的种子啊。
有这十几辆马车的高产粮种做底子,想来不出几年,大清的老百姓们饭桌上就能吃到这三种食物了啊!
这对于黎民百姓们来说不就是天大的好消息吗?
站在水泥地院子里的黄履庄边用手捋着下颌上的短须,边弯腰搜寻着摆放在地上的各种西洋物资。
他看了一圈,等他直起身子时恰好瞧见一个船员从一个翻开的箱子里拎出来了一桶乳白色的液体,从船员口中得知这是从一种名为橡胶树上取下来的液体——橡胶后,黄履庄不禁来了莫大的兴趣。
他捋起袖子,伸出右手往桶里摸了摸,木桶表层的橡胶液早已凝固摸起来就像熬煮出来的肉皮冻一样,软软的,滑滑的,还很有弹性,已经足足研究了大半年为马车减震的黄履庄当即眼前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