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2 / 3)
人欠了别人的钱就睡不着觉。”杨君苏道:“我跟你刚好相反,别人欠了我的钱,我才睡不着觉。”所以,她从来不借钱给别人。杨利民心中也挺忐忑,但一想到,他借的钱是黄书记特批的,同事中第一人,想起同事们那种惊讶敬佩的目光,他心中涌起了一种别样的情愫。谁都不敢借,就他敢。他家马上就有第二套房子了,新房。以后是穷了,但有面子呀。等到房子建好后,他就请这些人去新房吃饭,好好地震撼震撼他们。这种虚荣心冲淡了杨利民借钱的忐忑不安。他看叶香云这样,十分看不上:“君君妈,你能不能有点出息?不就两千块钱吗?那也叫个事儿?”叶香云:“……”说得你有几千块似的。叶香云跟这爷俩说不通,心中既憋屈又惶恐,于是便去找牛婶吴婶他们诉苦。没多久,家属区的人都知道杨君苏父女俩向场部借了两千块钱。
大家先是诧异,接着议论纷纷。有人说,他们太莽撞了,一下子借这么多钱,什么时候还完。也有人说,杨君苏胆子太大,什么事都敢干。也有人说,杨君苏那么聪明,肯定有自己的考虑,反正说什么的都有。杨君苏再出门时,不断地有人向她打听借钱的事。杨君苏云淡风轻地说道:“你卖红薯的没尝过红薯,提建议的不亲自参与,那像话吗?我不像有些人,提建议一箩筐,自己从不跟着做。我就是要跟着大伙一起做,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大家只能说:“君苏,你的觉悟真是太高了,我们佩服。” 奠基仪式(上)总场同意职工集资建房, 但只同意在四分场设一个试点。其他三个分场以后再说。原则上也只允许四分场的职工参与。这次跟着去建设新场的大部分职工是要留下来的,当然,部分科员干部后期还有可能调动。总场办公室下通知让大家先交钱, 房子建好后, 按最后的成本计算, 多退少补。当时有意向建房的很多,但真正交钱的时候不少人又犹豫了。杨君苏能理解,她记得集资建房这事在八十年代以后才开始实行。他们目前应该算头一批, 有人犹豫有人观望很正常。而且农场很多人家住得比城里宽敞,相较之下, 对房子的需求也没有城里工人那么大。最先交钱的是家里人口多, 住得拥挤的,或是有儿子即将结婚的。另外就是转业军人, 他们多是拖家带口, 对房子是刚需。等着农场分房,不知哪年哪月。农场就算建房也是建宿舍楼和筒子楼。像杨君苏家住的那种带院子的房子, 必须得是科员以上才能分到, 还得排队。杨利民当初能分到是因为他在农场呆的时间长,又赶上了好时候。也有工人想向场里借钱,但基本都没批准, 还有人问杨君苏借怎么就批了,财务室回应说:“人家是提建议的人, 何书记特批的。你有本事也去找场长和书记给你特批。”要借钱的工人自然不敢去找场长书记, 场部临时制定一条规章:科员以上级别的职工才可以向场里预支工资, 场部批准的标准有两条:一对场里有特殊贡献, 二家里确实有困难。这么一算, 符合条件的不多。而且大家一看, 借的钱也是自己未来的钱,又不是真的找场里借的,不如就算了。最后想参加集资的就找亲戚朋友借钱,大部分也都凑上了。当时写报告时,杨君苏做的成本估算是每平米10块钱,场部的预算是每平20块,按照现在的物价来说是有点高了。她猜测场里是故意往高了估,若是估低了,钱不够,后面再让职工补交,大家难免会有情绪。但估高了往回退钱那又不一样了。她估算的成本是有根据的,这个年代,农村建造三间土坯房也得500,他们农场建的可是砖瓦房,还带院子,造价肯定得翻倍,楼房的造价更高一些。杨君苏计算一下,房子最后的成本应该是每平米15块左右,说不定她还能退回500元。杨君苏算完帐对杨盼说道:“二姐,我先弄一套房子,如果场里往回退钱,这钱就留着,下一批集资建房,你也报名。”杨盼吃了一惊,她从来没想到要买房,她说道:“咱家有两套房子了,够住了。”杨君苏说:“这套房是登记在我名下的,家里那套是农场分给咱爸的,你名下也得有房,以后婷婷也会有。”杨盼见妹妹是认真的,只好说道:“等钱退回来再说,我不着急。”杨君苏笑着点头:“行,反正以后有的是机会。”纪书记特意设立了一个临时办事处,由谢秘书管着。谢秘书任命杨君苏当他的助手。杨君苏身兼两职,既是谢秘书的助手,又是宋要武的助理。谢秘书亲切地说道:“小杨同志,辛苦你了。等我有机会向纪书记申请一下,给你增加点补助。”杨君苏坚决拒绝:“谢秘书,我这是为人民服务,为场里服务,要什么补助。为钱不革命,革命不为钱。”补助才几块钱,有它没它一样过,还不如趁机捞取点名声,在纪书记那儿挂个名。谢秘书肃然起敬:“杨同志,你的觉悟真高,我要向你学习。”杨君苏谦虚道:“哪里哪里,谢同志是我的前辈,应该是我向你学习。”要盖这么多房子,场里要调动人员,还要请专家实地考察地形,画规划图和设计图。贺新华和老金做为基建科的骨干,忙得是脚不沾地。最后不得不把老高调回来。杨君苏又是个特别能折腾的人,今天提出个建议,明天出个主意。贺新华是焦头烂额又无可奈何。老金脾气好些,对杨君苏还算有耐心。老高因着何中华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