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8.按时下班(1 / 2)

加入书签

去警局的路上,周知彦又给张律师打了个电话。太频繁会增加可疑性,他知道。但也别无他法。上一通电话仓促,很多事情没来得及交待清楚。比如张律师定期安排的人,最近就不要去了,不方便。以及——“可以的话,今天帮我买一些衣服。我下班去取。”周知彦说了个地名,又大概描述了岑少艾的身高体型。对这稀奇古怪的要求,张律师没有大惊小怪:“什么样式的呢?”“好看的。”周知彦脱口而出,想了想,补充说,“挑贵的买吧。”除了那套公寓之外,张律师那里还负责保管时雨曾经的银行账户。自然,如今也在“安波”的名下。周知彦没仔细关注过里面的余额,但他基本没有用过。以最后一次看到的数额来说,只要张律师不上各大时装周买一些所谓“高级定制”,给岑少艾买几件衣服,还是绰绰有余。到了警局,毫不意外,从上到下皆是拉长的脸。和前几天并没区别,监控录像已经被不同人检查过无数遍,还是没有线索,无法推进——最关键的问题是,没有人知道自己要找什么。想要把尸体搬过去,总得有个大的容器吧。那么拉行李箱、推小车、背大包的人,都会成为怀疑对象。就这样一个一个排查过去,最后发现做的全是无用功。说不定凶手就是避开了所有摄像头,或者有本事干脆替换了当天的监控录像。看的遍数越多,人越灰心丧气。也考虑过不是在静河公园抛尸,而是沿河顺流而下的可能性。可能性不大——毕竟静河在扬城中蜿蜒,并不只有公园一段有人烟——局里仍安排了人去调查。在今天的阶段会议总结上,无论被分配的是什么任务,所有人都面如菜色。本来就休息不好,还要听队长在前面骂。骂完心情也没舒畅多少,一天不破案,上面的压力就一直悬在他头顶上。队长气得喉咙冒烟,拿起旁边的水杯猛灌了一通。“外面的民众、媒体,包括上面,现在都在关注着这件事。我们必须要给公众一个交待。”队长再三强调要拿出新进展,同时心里清楚得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但是,也要注意方式方法,”队长话音一转,说在取得线索过程中,采取的手段必须合理合法。任何非法途径得到的证据最后都很难予以采用。而且现在对警员内部的纪律作风问题,查得很严格,一举一动都要合乎规定。周知彦在下面坐,压根没认真听,一直在跑神。岑少艾会乖乖听话、呆在家里不溜出门吗?他买的面包合她的胃口吗?张律师安排的人靠谱吗?没跟张律师特别强调,他应该知道什么是不能往外说的吧?类似的担忧,灌满了他的整个大脑。回神的瞬间,队长正好讲到“找线索要通过合法手段”的事。所以通过岑少艾的高潮找出凶手,应该是不行的吧?周知彦低头莞尔。下次拒绝的理由又多了一个呢。很快他的表情重新转为冷漠。这也正是当警员无趣的地方:处处受限,什么都要“合理合规”。所以效率低下,即使抓到了人,有时也会因为正当途径的线索不够关键,关键线索拿不出来,最后变成草草收场。周知彦再次觉得,两年前没把时雨的事报给警局是正确的。

不然不仅大概率一无所获,他可能还会因为“相关者”的身份,被调离发生在公园的两起案子。不过……调离真的很不好吗?周知彦第一次思考起这个问题:如果身在规则之内什么也做不了,那跳出来呢?并不是辞职,或彻底甩手不干了。只是不在队长眼皮低下,说不定会有更加自由发挥的余地?除了没有任何新发现的“静河公园连环杀人抛尸案”之外,本次会议的重心还有一个。每天都有新的事件发生,情节或许没有河边的两起那么严重,却也亟待解决,因此不可能再像之前一样,把所有警力全部投入一个案子。只能抽出一部分人专心攻破,另一部分则去处理别的。队长的意思是,有人自愿调进“静河公园案”的特别调查小组吗?他基本问了句废话。这种案子一旦侦破,对警员未来的升迁和个人事业的发展,大有益处,绝对不亏——虽然侦不破就会一直被耗着。风险和收益总是相伴相生。且不少人当警察的原因,本就源自于天生强大的“正义感”和“使命感”,此种关头,更是义不容辞。充满激情的、自告奋勇的人不少。周知彦便没凑热闹。反正导致他走向“警察”这条道路的,两者皆非。更何况,随着时间的流逝,找到线索的希望只会越来越渺茫。现在什么都没查到,以这种按部就班的方法继续推行,除非犯人再作案,否则很大可能,仍然一无所获。另外,他现在多了另外的事情需要挂念。在无用之事上过多浪费时间,没有必要。于是难得的,被“发配”去处理小案件的周知彦,尝到了意外的甜头:他可以按时下班。念及此,周知彦愈发觉得自己的决定实在英明。从办公室出来,下楼的过程中,周知彦看了眼手机里的地图。和张律师约定好的地点标记在上面,正在盘算最短路线时,忽然有人叫住了他。“诶周警官,你还没走呢。刚好刚好。”周知彦抬头,发现是警卫。已经往里走了几步,看见他下来,便收回脚步。“我刚才打你办公室电话,没人接,我以为你已经走了。再一想,不对啊,我没印象跟你打过招呼啊。”今天的警卫有些话痨,周知彦轻轻打断他:“找我有什么事吗?”“哦没有别的,”警卫朝门口示意了一下,“有人找你。”周知彦心头一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