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十七章 祝枝山粉墨登场(2 / 3)

加入书签

是曹雪芹没有明着这样写。

提到盐商,座上人都不说话,也是盐商在世人心目中形象太差,就跟《威尼斯商人》里的犹太商人差不多,暴发户,无品位,豪奢自恣不通礼法。

不要说陈慕沙、文征尘这等人家瞧不起盐商,就连同为商人的周家对盐商也是呲之以鼻,羞与为伍。

沈博之所以提到盐商,是因为他家里祖传字画多,每每经济拮据,就高价出售给盐商,和他们打过一些交道。

盐商们也知道自己的缺陷,是以不惜重金四处购求名人字画、古玩、宋版书来附庸风雅,结果文人们即便赚了他们的钱,也还是不买账。

明清两代,虽然同样推崇科举,但明代文人地位高,底气足,很骄傲,他们是国家的管理者,是真正的主人翁。清代则不然。

乾隆帝曾以蔑视的口吻对礼部尚书纪晓岚说:“朕蓄养汝辈不过俳优畜之。”这是啥意思?竟然把堂堂管理天下礼教的尚书,比作宫里豢养的小丑声伎。

放在明朝,就是最强势的太祖、成祖也不敢说这话,其后的皇帝谁要是敢“如此无礼”,文臣必会集体造反,朝廷的运转不瘫痪才怪呢。

乾隆视文臣如俳优,话音刚落,打脸的太平天国来了,该武将神勇了吧,结果还不是跟文官一样,逃的逃,降的降,全无一人为朝廷卖命。短短数月,太平天国势如破竹,席卷整个江南。若无洪杨内讧事件,清廷的小命儿可真是危在旦夕了。

好在有个曾国藩,此人也算个大文人吧,赤膊上阵了,率领一群文人组建团练,历经苦战,总算侥天之幸,剿除了太平天国。

要说曾国藩,当时若想夺取帝位,也不是不可能,但他觉得目标已经完成,湘淮系的文人们,不但就此夺回了主人翁的地位,而且割据省份,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朝廷也就顺坡下驴,认了。

这就是清朝不去好好学习明朝付出的代价!

此后的清廷学乖了,在湘淮及其他几派文臣之间玩平衡战略,玩得还算巧妙,才得以苟延残喘。

满人中只有肃顺是明白人,他不断告诫自己的同族:文人是惹不得的,笔杆子比刀把子厉害多了!

明代就没有这样的奇观。明王朝二百七十年历史,没有一例武官谋反事件,直至李自成攻入北京前,也没有文臣投降事件,更没有一例宦官典兵事件。

后人却只听见明朝皇上经常打文臣板子,必定会想,这样的王朝制度多么腐朽黑暗啊。那是误读,明朝制度不是落后、黑暗,而是太超前了。

明朝全面建立文官制御武将、管理国家的制度,没有刑部同意,皇上不能给人定罪,没有兵部同意,皇上不能发兵打仗,没有内阁同意,皇上不能发诏施政。

听上去怎么有点像大西洋彼岸的那个国家?是的,很像美国,真的差不多,后人讨论的什么三权分立,司法独立等等,其实在大明朝已经实现。

要说有什么不同,就是明朝实施这一制度比美国早了六百年!

康熙帝在研究前代历史后说过一句名言:制度至于洪武、四经至于朱熹,尽善尽美,无以复加矣。于是,满人全盘继承了汉人的治国方略。

康熙帝后来亲自去南京祭奠朱元璋,行三跪九叩大礼,口中称臣,虽有做秀之嫌,但未必只是为了安抚民众,对朱元璋佩服得五体投地,也是他的真情实感。

由此可见,明朝文人的日子过得不错。

“沈兄上个月才去的扬州吧,可去了瘦西湖。”周文宾故意打趣道。

“去扬州不去瘦西湖,不等于白去吗,当然去了。”沈博笑道。

“你们打住好不好,又不是隋唐时代,何必三句话不离扬州,现今的天堂可是苏杭了。”石榴插了一句,她深怕再说下去,可能会有让沈博难堪的事发生。

平日里石榴虽然喜欢捉弄人,但今天不一样,她毕竟是主人,不想在自己家里发生不愉快的事情。

“是啊,祝兄是京城人,给我们讲讲京城最近有何新闻,趣闻也好。”况且顺势转移话题。

有一刻,祝云祗觉得自己受了轻视,没能成为这次聚会的焦点,心里正犯嘀咕,忽然听到此话,顿时来了精神,想了想,果然讲了几件朝廷中最近发生的趣闻。

况且又说:“祝兄一直随侍太岳先生身边,讲两件太岳先生的事吧。”

陈慕沙听罢点头道:“甚好,我和太岳也几年没见了,还是上次进京,匆匆一晤,未能详谈。”

祝云祗当下真说了一件张居正的趣事。

话说当年严蕃柄国,父子两人把持朝政,徐阶等宰相也仅能自保。

皇上每年都给各亲王府一笔巨额赏赐,可是严嵩听说裕王对他颇为不敬,经常在王府里大骂严氏父子,于是下令扣住这笔赏赐,竟然两年没有发给裕王府。

按说作为皇太子,裕王完全有理由找皇上诉苦,可是嘉靖帝信了道士的话,说是二龙不宜相见,所以不但多年不跟儿子见面,连裕王的太子封号也始终没有正式册封。

裕王府乃是第一等亲王府,每年庄田收入巨大,当然开销也很大,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