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9投宿(1 / 3)

加入书签

“这里,这里!”甘松招呼着身后的两名男子,将他们带到了马车旁。

甘松带来的这两人,皆是大石村的村民,身披蓑衣,裤腿挽到了膝盖上。甘松不知从哪里也弄到了件蓑衣,与他们打扮相同。

三人一脚深一脚浅地踩在泥巴里,艰难地走近歪斜在道旁的车厢。

谢承思早早打起车帘,亲自撑着伞,探出半个身子,向着过来的这两位村民,高声道谢:“多谢!多谢二位相助!”

凄风冷雨刮在脸上,使他的面色显得十分惨白,毫无血色。

而他用只腰腹加双手,撑起上身的举动,落在人眼中,更是病体难支。

三人好不容易走到了车旁。

甘松找着了个支点,用手推着试探了一下,转头问道:“二位大哥,我看这里还算稳固,不如我们一起用力,从这里推?”

那二位村民却并不动,站着观察了一圈,提出不同的意见:“这车陷得太深了,仅我们三人之力,恐怕推不成。”

甘松:“加上我们的马呢?”

二位村民仍然摇头:“也不成。”

车里的降香,将他们的对话听得一清二楚,掀起车帘,准备自告奋勇地加入他们。

还未开口,就被谢承思看出了意图。

他伸手将她按了下去,食指放在唇中,摇头示意她噤声。

降香便不动了。

但她的目光,难免要落到谢承思的唇上。外间的风雨将他的嘴唇吹得有些泛白,手指触着的地方,被压得微微凹下去,看上去很软。

外间的又响起了人声:“不如这样,你们先随我们回村中避雨,把车放在这里。等雨停了,我们再多带些人手,或者牵只牛来,你们的车便很好出来了。”

是那二位村民。

甘松为难地看向车里:“我需得问问我们郎君……”

“那真是再好不过了!”谢承思突然将身子探出去,打断甘松,大声道。

二位村民:“那我们便先去前面等。”

“且慢!我们的马儿贵重,不知二位壮士,可否允它随我们一道进村?”谢承思见他们走开,连忙喊。

听了谢承思话,他们停下脚步,相互对视了一眼。

其中一人点头道:“当然。”

于是,降香将谢承思从车里背了出来。一只手托着他的大腿,一只手打着伞,小心翼翼将伞柄搭在肩膀上,使伞面能罩住她的后背,风雨便不淋着殿下。

腋下还满满夹着东西——一边是个包袱,装着火折子、熏笼、水囊,方才烧水的小炉子、小铜壶、茶盏,还有七七八八别的一些杂物;另一边则是谢承思代步的素舆。

素舆当然夹不下。

确切地说,她是用胳膊肘推着它的靠背,慢慢往前挪。

“拿这么多东西作甚?你当我们在搬家?”谢承思人虽趴在她背上,嘴巴却不消停。

降香走得很稳:“殿下要用的。殿下身娇体贵,处处讲究。这村庄景况不明,若奴婢真因短缺了东西,而伺候不周,殿下要发脾气的。”

什么身娇体贵?她怎么敢当着他的面,说他的坏话?

谢承思正欲发作,却一时无法反驳。

他确实讲究。

只得憋闷道:“那你不会把我放在素舆上,手提着包袱吗?”

降香拒绝:“不行。雨太大了,殿下无论是乘素舆,还是坐于马上,腿都会湿。殿下的腿不能湿。”

谢承思听得发晕:“不是还有甘松?让他帮你搭把手。”

甘松牵着马走在后面,听见殿下提到他的名字,连忙走上前来,接过了降香手上的包袱,将包袱放在舆面上,一手牵马,一手推舆,行动间颇为利落。

降香不忘叮嘱:“小心包袱,我在里头装了火折子,不要叫它受了潮。”

前头带路的二位村民,将谢承思一行人领到了一家农户的门前。

开门的是个老翁。

“村老,他们便是刚来求助的行人。他们的马车陷到了泥里,我们去看过,实在推不动,便干脆将他们带回来了。”

“哦哟哟,外面这么大雨,还要赶路,真是不容易。进来休整休整。”老翁热情地招呼他们进去。

带路的村民向他们介绍:“这是我们村老。他家有空屋,能借给你们住。这雨下不停,时候也不早了,你们便先在村老家歇一夜,明早再去看那辆车子。”

谢承思又向他道谢:“多谢二位壮士。”

“快进来吧,别站在外面吹风淋雨!你们也赶紧家去!”老翁再次招呼。

进了老翁家,甘松去拴马,老翁则先将谢承思与降香,安置在西侧的空厢房之中,又从外间拿来一盏油灯点上。

灯光昏暗,但黑乎乎的屋子总归是亮堂了起来。

房中砌着一张土榻,上面堆着干茅草,旁边摆了一张断了腿的旧木桌。地上零散地堆着些农具。

“各位先在此稍候,我家老妻做了些热汤饼,等下她端过来,大家可用些暖暖身子,充充饥。”甘松推门进来时,正听得老翁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